培养选树党内典型的调查与思考

工作中时间是过得最好的东西,上一阶段的工作即将就要结束了,我们可以仔细进行总结,工作总结是指导未来工作的基础,汲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你知道工作总结可以分成哪些部分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培养选树党内典型的调查与思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养选树党内典型的调查与思考 几年来,*区在培养选树党内典型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一是围绕大局,选好典型。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如优秀党员个人典型——***,先进党组织典型——*村村党支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对激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群众参与两个文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采取有效形式,宣传推广典型。通过组织事迹报告团,举办典型事迹报告会,召开“创先争优”表彰会等形式,以及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了典型的先进事迹,推广了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党内先进典型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为扩大典型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典型作用。三是立足长远,加强典型的管理和 培养。从保持典型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出发,加强了经常性管理,建立了典型信息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走访,关心典型的成长,从而使典型保持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虽然在培养选树典型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有的典型挖掘不够,事迹欠丰满,没有把典型的闪光之处清晰、突出地再现出来,缺少一定的“含金量”;二是个别典型人为刻画的痕迹比较明显,存在刻意拔高的现象,不能为群众所信服;三是存在重选树轻培养的现象,个别基层党组织满足于一时的工作需要,在宣传典型上下的功夫较大,一树了之,而轻视平时的培养,使有的典型昙花一现,失去了长久的生命力。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实际,笔者感到抓好党内典型工作,要突出把握住“四性”: 1、尊重客观实际,突出典型的群众性。党内先进典型来自于广大党员群众和基层组织,既有人民群众和普通集体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突出的鲜明特点。正因为典型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其才有认同感,才感到可亲可敬、可比可学。因此,在 选树典型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观实际,深入基层,广泛调查研究。在搜集整理典型事迹时,要认真细致地与典型本人谈,与周围群众谈,反复谈、谈反复,详细掌握每一个活生生的事例,挖掘到典型事迹中对人们有强烈号召力、感染力的闪光点。这些事迹越平凡、越真实,离群众越近,就越感人,就越容易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撞击,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美好的形象,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的楷模和精神的动力。 2、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典型的先进性;典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展示着时代的风貌。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形势和条件相适应,涌现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就个人典型而言,革命战争时期弘扬的是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的“抛头颅洒热血”式的先进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弘扬的是吃苦耐劳、革命加拼命的“老黄牛”式的先进典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弘扬的是“改革型”的先进典型;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适应时代发展,讲求与时俱进,弘扬的是“创新型”的先进典型,这一支支代表先进思想、站在时代前列的典型队伍,在引导群众、树立正气、激励人心、推动工作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争相学习的榜样,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发展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当前选树党内先进典型就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把重点放在那些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新形象的典型上。对于像德惠市布海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李国岩这样,事迹突出,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先进思想的优秀党员典型,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并集中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树起来,使其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 3、强化培养提高,突出典型的成长性。一个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除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不懈努力外,更需要组织的关心培养。尤其刚刚崭露头角的典型,可塑性强,持久力弱,如果不注意呵护,就会使一个很好的典型趋向平庸,甚至半途而废。同样,一个成熟的典型,如果不在巩固提高上做文章,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走向反面,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对党内典型必须加强培养和管理,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要像对待本职业务工作一样,制定先进典型培养管理的长期规划和近期方案,切实把典型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对典型个人和集体,要交任务、压担子,要让典型知道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当怎么干,达到什么目标和效果。同时,在政治上维护他们的形象,保持他们的荣誉感;在进行重大工作部署时,提前同他们沟通思想;在遇到社会发生敏感问题时,向他们打招呼、提希望;在他们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正确对待,帮助他们摆脱不应有的压力,使典型健康成长。 4、注重社会效应,突出典型的示范性。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培养选树典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推广和应用,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使个别的积极因素转化为倍增的社会效应,收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首先要从长远和大局出发,逐步树立并形成典型群体。既要树立党委、支部和党员个人各个层次的典型,又要树立农村、机关、街道、企事业单位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典型,还要树立班子作风建设、大规模培训干部、人才工作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的工作典型,形成先进典型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工作有目标、学习有榜样。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关键要通力协作,切实抓好宣传和推广。宣传推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发挥典型作用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媒体、举办事迹报告会等宣传手段,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使典型的宣传深入人心。对于重大典型的宣传、学习,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各基层党委要专题研究,加强领导,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舆论合力。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重点要落实到思想行动中,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要在进行深入宣传的基础上,抓住人们普遍认知典型事迹,受到感染和教育的有利时机,结合实际,加强引导,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典型效应成为群体效应、社会效应。要把学习典型活动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理想、信念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同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广大党员于部和群众的热情,及时引导、落实到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落实到反腐倡廉、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上,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典型的激励示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

FWR816.cOm展读推荐

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或文化创新,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或者说,是当代东方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历程。实现这项历史使命,至少需要1XX年,需要3代人的不懈奋斗。其中,我们为20岁以下这一代中国人,创造何种文化环境? 生产何种文化产品? 提供何种文化服务?特别关键,值得关注。文化建设,重在建设。重中之重,是新生代的国学启蒙。

自1993年以来,我们以“大中小学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为题,先后被立项为“八五”、“九五”、“十五”、 “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在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广东、重庆、四川、湖北、浙江、陕西、江苏等地,选定6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连续滚动的教育试验研究,有80余万学生接受了教育,取得了较好教育效果和一批成果,得到了家长、学校、社区的认可。为21世纪的中国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新一代中国人,摸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径。13年的实验研究,苦辣酸甜,使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历史命运,当代转化,弘扬发展等,有了些许刻骨铭心的思考与记忆。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上,台湾学者向我提问:中国学校向中国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为何还要进行实验?为何还要立项为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这一提问,令人尴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项研究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北京市的三个区县选择不到百所学校进行实验。当时,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对于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了解和认同吗?对于何谓中华美德?如何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学校进行教育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能有希望进入教育“体内循环”,变成政府的教育行为吗?当代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陌生与偏见,是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颈。

然而,这是个历史的过错。只有对这种历史过错有了痛心疾首、客观清醒地反思,才能摆脱百余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与弱势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旧”,“评法批儒 ”,“黄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维”的文化迷宫。有了这种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国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梁”,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中国的新文明。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种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此,我们始终把帮助学校校长、老师转变文化观念,解放文化思想,作为首要任务。13年来,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关于“中华伦理与公民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以落实此项任务。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识:

1、传统

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空间的局限性,又有超时空的无限性。它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在不断向现实靠拢、并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传统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它不等于落后;传统有其凝滞性,但它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它不等于封建。

2、传统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是,必须建立精华多于糟粕的文化观,必须抛弃多年来形成的糟粕多于精华的文化偏见。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如果在实践中只有批判,少有继承,甚至不继承,那么,手段就会变成了目的。这种本末颠倒的文化思维,只会有文化的破坏,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对于传统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继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设。没有建设的革命,只能损伤文化的元气,导致文化衰败与危机。只有以建设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复兴与繁荣。

3、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

亚洲“四小龙”社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推翻了1XX年前马科斯 ● 韦伯鼓吹的“阻力论”。

当中国人历经百年苦苦求索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终于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令人欣喜,一位教师的认识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级中华美德教育就展开了。一位校长的文化观念转变了,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热气腾腾,效果显著。一位教育局长的文化思维解放了,他所管的县市整个教育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认定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华文化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变成政府行为,推向整个县市,成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阳光的全民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实实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

反思是一种智慧和力量。能够“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才可能成为强者。一个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民族,才有未来的辉煌。一个善于文化反思的政府,才能推动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华美德与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核心内容。

1994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我们成立了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其社会定位,是向青少年普及中华美德。张岱年先生的题词是“弘道明德”。从此,这个研究所就成为“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团队的大本营。

本着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范、大学讲理论的思路,分别编写了《中华美德》、《中国道德》、《中华伦理》三个学段的教育实验用书。

使用之后,反响不一。有一份全国性刊物对《中华伦理》大动干戈,整整批判了一年,认为《中华伦理》的“错误”,在于企图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封建糟粕毒害当代青少年。对此,我们无暇与其理论,只是感谢它令人清醒和谨慎。

道德是自律非他律。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道德规范,不是外在力量的驱使,而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是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的外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意识与理念的内在强化,就难以有持续、稳定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重要的,而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更加重要,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道德知识、意识、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我们在一批大师的帮助下,从历代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吸取智慧,参照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的经验,确定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美德,依此建构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并在内涵上进行了现代转化: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为了帮助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把握“八德”的内容及其现代转化。⑴、了解每个德目的历史演变;⑵、把握每个德目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⑶、认识每个德目的历史价值;⑷、探讨每个德目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⑸、掌握每个德目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999年,我们请了8位文科博士,依照以上宗旨,每人一个德目写成一部书,合成一套《大众道德》丛书,XX年初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次对传统美德的再加工、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使历史传统转化为活生生的道德现实,使新一代中国人对于陌生的传统道德,感到亲近、可学、能做。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又将“八德”扩展为“十德”,按照不同年级,分层次设计和实施。如小学开展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这种内容分布,符合中小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这“十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而今帮助未成年人用9--12年的时间修炼这些共同价值观,就能为他们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价值观,是一个当代引进的概念。西方人认为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灵魂,而且企图用“血与火”、“金钱与网络”,向世界“出口”他们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这个概念,一直将核心道德视为文化的灵魂。是否可以说,西方人所说的价值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中华美德,是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它是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

40XX年前,舜帝的“孝”。30XX年前,周代的“礼”和齐国管仲的“四维”---礼、义、廉、耻。25XX年前,孔子的“三达德”---智、仁、勇和孟子的“四德”--- 仁、义、礼、智。XX年前,汉代董仲舒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近千年前,宋代程、朱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百年前,民国孙中山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及后来增加的“四维”---礼、义、廉、耻。直至XX年,xx提出的“八荣八耻”。这简要回顾表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华美德的演变史。其中一些核心道德始终没有被历史所扬弃,它们的永恒性,是由决定此种道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是永恒的

留守儿童的调查


一、课题名称:

XX年10月,我校课题组以朱桂林、朱庆生两同志申报的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已被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立项。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关注,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涌向全国各大城市务工,他们当中多数人都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家里,于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有近1.5亿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人数近229万,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在农村,也有部分流动在城镇,从我校和各地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每年留守儿童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些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他们的监护权谁来行使?他们的教育权如何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日显突出,许多人大代表在农村实际调研中亲眼目睹了我们农村留守儿童这群弱势群体的教育生活现状,并大声疾呼全社会都要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从人民日报曾作过一个调查,认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在于“道德的滑坡”。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这庞大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涌入城市打工,家庭教育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使他们的认识、价值观偏离了正常儿童的成长正常轨迹。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人们认识、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时期,是人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事实证明,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心理缺陷是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感情、心理素质偏僻脆弱,生活自由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他们最重要的榜样。据我校采集的留守儿童信息统计,XX年占学生比例为27.13%;XX年占学生比例为27.38%;XX年我校现有学生数为788人,其中留守儿童为248人,占学生比例为31.47%。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最亲密的抚养者、父母的教育呵护,导致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二是临时监护人管理不力。三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四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五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

3、用情感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方法。

4、创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互动体系和网络,探究形成教师、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

关心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的践行和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健全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2、通过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是哪些?

3、留守儿童主要有哪些几种类型?

4、留守儿童存在着哪些影响学习的心理障碍?

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怎样教会留守儿童掌握一些系列的独立学习的策略和技巧。

6、创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立体网络的作用,转变留守儿童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龙桥镇中心小学在校就读的留守儿童。

六、课题实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订方法是教育研究法。同时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性,观察启示法、活动教育法、心理测试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课题实验学校系“庐江县农村示范小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地处乡村的庐江县龙桥镇流动人口多,“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比例较大。XX年6月省妇联、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

本课题研究将聘请安徽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省级课题鉴定专家、巢湖市首届中青年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张茂平老师担任课题实验专家指导。

课题负责人之一的朱桂林老师为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庐江县名师讲师团成员,曾参加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省级课题实验工作,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另一课题负责人朱庆生老师曾获庐江县青年教师课堂大奖赛一等奖,庐江县名师讲师团成员,有多篇论文在省、县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参与实验的教师年富力强,平均年龄在3 5岁左右,其中大专学历10人,本科学历2人,他们中有县、市级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县级青年教师课堂评优获奖教师,均能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且科研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本课题将采取调查、访谈、家校联动等科研手段,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创新性、推广性。

学校将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证。

八、课题实验研究人员分工:

1、科研指导专家:张茂平(聘请省课题鉴定专家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庐江县希望小学教导主任)

组长:朱桂林 朱庆生

主要成员:卢鹏飞 柯文龙,吴守群、秦琼、卢丽丽、曹娟、吴桃红、程爱武、叶松林、程清、卢友娣、芮海霞、芮东明、何梦芝、朱堆芳、郑晓玲。

成员:龙桥镇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2、课题管理:

由课题组长制订研究方案实施宏观指导,具体工作的教导负责协调组织和实施。课题成员根据承担的具体课题任务参与实验研究。

3、确定课题实验方案

由朱桂林老师拟定课题方案。经交流论证完善后付诸实施。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成果:

(一)申报立项阶段(XX年1月—XX年9月)。本阶段是课题酝酿研究方案以及课题立项准备和申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搜集资料,了解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已有的情况),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启动研究项目。

(二)课题组实验阶段(XX年10月—XX年7月)

XX年10月至XX年4月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建课题研究组,进行研究人员的学习,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及时交流研究心得,调整、改进研究内容和方法,注重资料积累。

XX年5月至XX年10月为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观摩研究课,交流研究论文等等,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构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三)课题组总结阶段(XX年10月至XX年12月)。这一阶段为全面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课题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论文和教案的结集等,作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迎接省级验收。

党内统计工作总结


20XX年,工业统计工作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统计局的精心指导下,经全部工业统计人员共同努力、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统计任务,为我局统计工作和我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年来,工业统计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及时、准确的完成了各项年报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各级决策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此,各级领导对统计部门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用数字越来越早,快、精、准的年报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局领导的同一部署下,制定了“各专业集中组织、统一开会”的年报工作总体思路。工业统计积极配合全局的统一安排,提早着手年报的准备工作,提前处理好非工作事务,保证在年报期间能够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力以赴搞年报,为年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报期间没有发生因为时间冲突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年报会后在全体工业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及时、准确、全面的完成了各项年报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报表汇总工作,并保质保量的按时上报市统计局。

二、按时、保质的完成了20xx年各项定期报表工作及地方各级政府各项调查工作。

工业统计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在全局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全区上下广大统计人员的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各项月报和季报,工业品价格指数调查和工业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工作,各项报表均做到了及时收集、准确汇总、按时上报的要求。每月按时完成我局《金牛统计》中由本专业负责的数据编辑工作。

三、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没有准确可靠的数据质量,统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保证数据质量,必须以做好统计工作为基础,只有将每一项关乎数据质量的工作做好,才能使统计资料得到其质量根本。为了保证数据质量,本专业人员认真学习统计业务和技术知识,弄懂弄通各个指标涵义及各指标搜集方法、包括范围和指标口径,为搞好统计工作做好业务知识方面的准备。在科室内部各专业之间实行数据交叉审核,相互监督,上报数据先由科长审核,再交分管领导审核,层层把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无误。

五、在全区内开展了统计数据质量大检查,集中部分抽查企业进行了集中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统计行为。

通过检查宣传了《统计法》,加强了基层统计方法的指导力度,为统计年报的数据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做好统计服务,树立统计形象,坚决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局领导的思想办事。

一是在服务观念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确保完成市统计局各项统计任务的基础上,重点为区委、区政府和局领导决策搞好服务,实现统计服务的主动性、超前性。二是不断更新和提高服务手段,本科室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全局的中心工作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和可操作性强的统计分析文章,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银行党内监督工作总结


银行党内监督工作总结范文

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部署情况

本季度,我支行党组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部署,并能及时向全行职工进行传达,并以此指导具体工作,使我支行各项工作能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部署的正确指导下稳定、健康开展。

一是按照地区中心支行部署,认真组织全行职工学习贯彻落实《行关于对案件相关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的通报》(银发〔〕38号)以及《行关于对案件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的通报》(银发〔〕5号)文件,针对《通报》组织了遵纪守法教育及讨论活动,及时开展了会计国库业务管理专项自查。支行党组要求广大干部职工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认真吸取教训,严格内部管理,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案件防范工作。

二是召开了职工大会组织学习行纪委第一季度推荐的廉政文章,设立了廉政教育专栏——《警钟长鸣》,通过张贴廉政文章的形式,教育干部职工强化责任意识,巩固和深化资金安全管理大检查的成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业务岗位特别是管钱、管物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各业务流程的监督和控制,把工作做细、做实、堵塞漏洞,坚决防范案件和风险的发生。

三是召开了支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全面推进基层央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同志在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以及地区中心支行党书记同志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宣布成立以支行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宣布了我支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抓源头工作实施方案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实施方案。本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主管纪检工作的副行长与各股长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

四是按照我支行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抓源头实施方案要求,下发了党风廉政建工作标准表,主管纪检工作的副行长与纪检工作人员联合对各股室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季度量化考核,经考核无不合格部门。

二、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

我支行党组在开展工作时能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大额支出能及时召开党组会、行长办公会进行讨论研究,由集体做出决定,杜绝“暗箱操作”等问题发生。能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听取职工建议,严格按制度办事,重大事项经党组例会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3月,支行工作会议暨职工大会成功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了地区中心支行工作会议精神,表彰了先进,鼓励了获奖者,审议通过了行政工作报告、各项费用报告、职工提案,充分体现了民主,维护了职工权利。

三、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

我支行党组能够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增强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党的先进性,增进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我支行党组班子成为一个团结的、求真务实的领导集体。

四、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情况

我支行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作用,对党组成员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班子成员能够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要求自己,未发生不廉洁问题。

五、执行办事公开制度情况

我支行党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按行务公开要求,根据工作的不同保密程度,向行务会或全行职工公开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如在职工搞福利问题上多次召开行务会进行研究,并由支行物品采购小组组织实施,由纪检、内审部门进行监督进行,并及时向职工进行公布。

六、执行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及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规定情况

我支行党组能够按照中心支行党委要求,坚持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学习有计划、有记录、有笔记。一月份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月份学习了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副厅级局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办法以及金融工作评论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全局》;三月份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xx”规划的建议(一至六部分)以及沈阳分行纪委推荐的廉政文章。党组成员能自觉按时参加支行党支部组织的党员学习和活动,坚持过双重组织生活。

七、重要情况、重大管理事项

本季度无重要情况和重大管理事项。

廉政建设典型经验


一、创新载体,超前预防,搭建森工国企防范风险制衡权力的平台

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机制影响,森工企业管理松散、经营粗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任务难以落实、监督难以到位、权力难以制约等问题突出。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近年来,局党委采取了一系列促廉、保廉措施,引入“计划—执行—控制—纠偏”控制论原理,建立了以1个核心(健全惩防体系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4个环节(组织与规划、识别与防范、监督与控制、评价与修正)为主要内容的防范风险、制衡权力机制,查找岗位风险872 条、机制制度风险76条,制定防范措施2124条,完善管理制度110多项,出台制衡权力的办法57项,强化了企业管理,优化了反腐倡廉建设格局。

(一)缜密组织实施,形成工作推进机制。按照责任制落实体系,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召开了动员部署大会,把党政班子21名处级干部、36个基层单位、25个科室的400多名干部全部纳入防范风险体系,在党政机关、林业检法系统、林场、学校、医院设立了“点中点”。局党政班子多次专门研究部署工作,党委书记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与党员干部座谈,听取情况汇报,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局纪委协助党委制定了工作方案,全程指导。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书记挂帅主抓、纪委组织协调、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开展风险教育,提高抗风险能力。采取集中学、分散学和分层施教的办法,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编印了岗位职责、廉政法规和廉政风险防控名词解释手册,发放到科室和基层单位。组织党员观看警示教育片,用鲜活的案例进行教育,学习后集中进行测试,保证了学习质量。

(三)查找廉政风险,公开手中权力。在风险教育、明确职责基础上,采取个人自查、领导帮查、专家诊查、上级核查等办法查找和识别风险。个人自查是查找在用人、用钱、用权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通过风险识别表就知道是什么岗位、手中有多少权力、有多大风险;领导帮查是正职帮助班子成员查,副职帮助战线单位和党员干部查,科室负责人帮助一般干部查,一级一级落实责任;专家诊查是在查找风险过程中,请组织、人劳、财政、审计、司法和资源林政等科室的业务专家,通过总结查案、查账中的经验教训,挖掘暴露潜在的风险;上级核查是上级纪委负责对处级领导审核,处级领导对分管单位党员干部审核,科室负责人对科员审核。全局把用人、企管、劳资审批等方面的60多项机制制度风险综合为18项重大风险,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辟了公开栏,设立了公示板和征求意见箱,把权力暴露在阳光下。

(四)加强监督检查,及时预警纠偏。针对风险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查、一述、一评、一卡监督检查制度。一查是在督促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中,检查逐级抓风险教育、风险查找和风险防范情况;一述是把风险防范作为述职述廉内容,监督防范措施落实情况;一评是把风险防范纳入领导人员民主评议和干部任前廉政测评内容;一卡是建立领导人员廉情采集卡,掌握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出国(境)、配偶子女就业、婚丧事操办等情况,发现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细化管理,降低风险,构筑森工国企民主科学决策体系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第一道工序,决策的过程也是风险防范的过程。局党委以制衡权力、防范风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实现了企业增收节支、干部勤廉务实的双重效果。

(一)干部公开选拔,减少用人方面的廉政风险。为避免用人上任人唯亲、带病上岗和随意性等问题,我们采用了四个办法:一是以岗定编,解决超职数提拔配备干部的问题;二是公推票决,提拔干部由基层单位公开推荐提名,组织部门考核,再回到基层民意测评,提交局党委会由委员投票表决;三是公开招聘,坚持逢进必考制度,每年都对机关缺员岗位在全社会公开选聘,由评委会票决选聘优胜者;四是公开选拔,连续三年对林场场长、资源站长、工会主席、团书记等30多个职位进行公选,将一批年富力强、懂管理、会经营的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

(二)资金平衡管理,防止财务支出方面的廉政风险。建立了资金平衡会制度,由局长、有关领导和财务人员组成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决定资金支付去向。管理费支出实行计划提报、财务审核、平衡会研究、局长批付程序,严控不合理支出;房屋改造、设备更新、道路维修、基建工程等万元以上资金使用,提交局党政联系会议讨论决定,全年财务计划通过职代会讨论决定;企业经营性收入、产权处置收入、资源补偿收入等全部纳入一本账管理,杜绝了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等违纪现象。为企业领导筑起了一道正确用权、合理花钱的保障线,今年与上年同比全局减少支出700多万元。

(三)项目科学论证,化解重大投资方面的廉政风险。坚持大项目投资论证、专家听证、社会公示等决策程序,做到“四个凡是、四个必须”:凡是企业扶持的项目,在签定合同时,必须附加投资到位时间、项目建设进程等硬性条件,如果投资不到位,林业局有权收回出租出售的厂房、设备;凡是签定的意向性合同,必须进行法律咨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凡是公益建设项目,必须进行预算审计,竣工后检查验收;凡是国有资产出租出售,必须公开评估定价。年初以来,全局闲置房产租赁回收184万元,废旧设备变卖回收73万元,增加了企业收益。

(四)职务消费货币化,降低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方面风险。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实行货币化管理,定额包干、超支自负、节余留用。年初将费用一次性核定给企业领导,规定职务消费标准。由过去局长一人管为多人管,增强了领导自己当家理财、勤俭节约意识。一些领导为节约费用,主动将小车报停,办事和公出乘坐公汽和火车,招待费计算着花,从源头上刹住了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和讲排场、比阔气的奢侈浪费之风。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以来,相关支出同比减少了50%,每年节支100多万元。

三、健全制度,着眼防范,形成森工国企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实行权力监控、防范风险以来,铁力局坚持“集体领导、局务公开、民主管理、阳光操作”十六字治企方针,在民主管理、木材经销、重大事项等方面建立了刚性制度,拓宽了预防腐败的工作领域。

(一)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对权力进行制衡。制定了《党政领导在重大问题决策前沟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商讨企业重大问题制度》,除发展党员、任免干部由党委会讨论决定,资金使用由局资金平衡会研究决定以外,其他需要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全部由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同时配套制定了十几个办法,使党委班子的政治“核心”作用和行政班子经营管理“中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放大了相互监督制约效应,减少了个人弄权的弹性空间,避免了权力滥用导致决策失误、以权谋私,提高了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二)完善木材竞价销售制度,对权力进行分解。木材经销既是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又是防止腐败滋生的重点。随着林业局木材产量逐年减少和需求量的增加,加剧了供需矛盾,增加了木材经销监管难度。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重大风险,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先后实施了木材采伐、运输、销售、检验、划拨、缴库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木材销售实行签订合同、预收货款、集体定价、公开竞价销售办法,木材客户公开抓阄确定车号,局纪委监察科派驻专人监督木材检尺,监控各关键环节。木材销售公开竞价办法施行后,分解了局长、主管副局长和销售人员的权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以木谋私、收取好处的特权被取消了,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木材串等级、串材质、少检少算、以好充次和权钱交易等老大难问题,化解了潜在的风险。近几年,木材销售单利始终处于前列,企业每年增收超过1000万元。

(三)完善重大事项监督检查制度,对权力进行约束。为防止改革中滋生腐败,避免党员干部与职工争利,局纪委监察科参与制定了总体方案、实施细则、流转程序等9个管理办法,补充了20多项预防性和禁止性规定。今年,在71公里通场公路建设中,局纪委与林业检察院组成检查组,跟踪检查工程质量,对基础不牢、强度不够、回填不达标等问题及时提出监察建议,防范工程建设中的廉政风险。三年来,全局工程项目一律公开竞标,实行工程最低预算制,工程造价累计比预算节约140多万元。

我们在防范廉政风险,建立权力监控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纪委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预防腐败的新机制,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市近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市近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与思考
新的形势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三下乡”之路,并将“送教育下乡”融入其中,创造性地将“三下乡”扩大为送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四下乡”。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方式越来越活,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我市享誉全国的“四大群众文化品牌”之一。
一、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
群众需要的不仅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艳一时,“炭”才暖人心;群众要的是精品是实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改变形式内容、方式方法,把政策下乡、科技致富、文化扶贫、卫生宣传、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结合,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1、文化下乡改进方法
文化下乡引导农村舆论,解疑释惑“三农”政策,提高农村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下乡演出年年实年年新。每年从全市各行各业抽调文艺精英,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国策文艺宣传在“思想上突出主题,内容上贴近群众生活,艺术形式上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格调上雅俗共赏”,其演出每年达20多场,行程达300多公里,踏遍每个镇街,历时半个月,节目达20多个,观众近10万人次。此外还有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
(2)、下乡图书成精神食粮。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组织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下乡、下村、下社、到校,每年有300多人下乡流动、走街串户,送书上门近10000万册,捐献图书1000多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3)、下乡电影做“银幕教科书”。与企业联姻,72支农村电影队常年奔走于乡村校园,每年放映7200多场,观众达250万人次以上,放映优秀国产故事片400多部,农村科普、科技影片100部。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系列化教育,把电影送进校园,每生每期观看4-5场国产优秀故事片。
2、科技下乡拓宽渠道
种田需科学,“雪中送炭”式的科学下乡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
每年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多渠道向农村送科技书刊、科技录像带和科技资料。组织好科技大集、科技之冬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结合农业科技推广月活动的开展,组织18个市级部门、15个市级学(协)会、300多个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平均每年组织科技赶场150多次,出动科普宣传车150多辆,展示科普展板、橱窗3000块,接受咨询群众约2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60多万份。
3、卫生下乡完善机制
卫生下乡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
动员广大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动员各方力量,把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到农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知识,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宣传、议诊等形式,向农民群众送医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平均每年下乡20次,参加活动的医务人员达500多人次,出示展板4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40万份,议诊群众4000多人次,受益面近45万人。
4、教育下乡持续深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教育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我市创选性地把送教下乡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常年开展。
常年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全市初中、小学、幼教优秀教师近100名到到各个乡镇、特别是贫困山区支教、送优质课、示范课下乡,平均每年送教下乡100多次,指导山区教师近600多次,为农村中小学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带去优秀的教学资料、器材;钟永红、李丽等30名幼教教师送教到朱杨、傅家、杜市等地,每年约24次80多节。何德芬等30多名小学教师到傅家、石门、中山等地,每年约30次100多节。陶勇等40多人中学教师到四面山、紫云、东胜等地,每年约35次120节。
二、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教”为“培、建”
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水平的根本。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唤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动员人员下几趟乡,送一些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渴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致富的问题。治本之法是变城里人主动送、主动教为农民主动学、主动用。
1、变“多下乡”为“常下乡”
农民主动学和自觉用的前提是变“多下乡”为“常下乡。“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要求数量、内容、时间上的“多”。“常下乡”要求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也考虑长远,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三下乡”扎根于乡。
(1)、对口援助全面开花。市委办、市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农办、科协、移民局、民政局、教委等部门、企事业单位按照“五定”(定点、定期、定量、定指标、定效果)原则,有针对性地与灾区、贫困地区结对子,对口支援,长期帮扶。经常深入到四面山、中山、傅家、柏林等边远镇,与对口扶贫村开展组织生活、文化活动、交心谈心活动,与当地村干部、群众一起找贫困症结、为致富出点子、找项目、谋出路。形成精力尽可能多地往那儿投,物资尽可能多地往那儿送,人员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住,信息尽可能多地往那儿传,设施尽可能多地往那儿建的有效机制。
移民局除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到中山塘口村送实惠外,还牵线搭桥让其与支坪的花铺村结成对子,花铺村每年不定期向塘口村进行物资、种子、化肥、衣物、粮食、技术、资金方面的援助。教委向对口扶助村朝阳村每年提供教学实话援助,还帮助双凤新修了学校。
(2)、文化下乡时时有处处有。四大片区元旦春节文艺演出异军突起,以其广泛的大众性、鲜明的地域风格渐成“一地一特色、一地一风格、一地一品牌”的艺术格局。全市各镇街参与面达90%,形成了要我演为我要演,东西南北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势。演出场近30场,受众达50万人次,吹拉弹唱戏曲偕全,内容丰富、声势浩大,营造了节日的吉祥气氛,成了农民自己真正的演出。农民亲切的称为“常驻农村的流动艺术团”。
(3)、支教活动持续深入。每年选派直属学校的20-30名骨干教师到贫困山区支教一年,实行轮换制,保证城里的先进教育在农村年年有、月月有、日日有。党校的干训科科长李健、一中的骨干教师周习文、师范校教研室副主任袁义星等100多人前仆后继到边远的东胜、四面山、中山等地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广大农村教师身边的导师。
(4)、卫生小分队走村串户。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保健所、疾控中心的近100名业务骨干组成卫生小分队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健康检查、议诊、疾病防治教育等。各镇街卫生院每月到各村卫生室进行指导检查1-2次,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各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成天奔走于田间地头,农民群众在家就可以享受送上门来的各种医疗服务,吃药、打针、治病样样方便、样样放心。
2、变“送教”为“培建”
农民自觉主动学和自觉用是“培建”的目标,“送”、“教”、“用”结合,“培”“建”结合是解决“三农”的根本。培,就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建,就是村村建设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基地。
(1)培训培养造人才
人才是干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培养是造就人才的途径。
把为农民培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人才作为评价各职能部门“三下乡”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活动的主攻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授课、送出去学习、手把手传授等形式来培育人才。依托江南职高农业培训基地,推行村干部学历教育,到现在已完成中专学业毕业的共3703人。这些人回到村后,对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起,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班子建设要求,与渝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联合开办村干部学历教育大专班,级和级共招收学员149名。村干部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群众,起到了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作用。每年在镇、村、社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50多期,科普讲座20多次,推广新品种10多项,传播新技术近50项。此外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柏林镇天坪七社社长陈世德经过培训后,回家在山上放起了300多头黄羊,年收入超过1万元,像他这样的例子有上千人。塘口等贫困村每年还选出农民到绣庄村、花铺村学习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带头人。
教委每年利用寒暑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到城、师范进修校培训基地、五大教研究片区作新教材、课改培训,每年达多人次,每次达4-5天。
(2)、建设基地
只有从阵地上加大建设,才能破解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为此采取了财政、考核、部门捐赠和多方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全市27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村村建起了农村示范图书室,部分乡镇村村建有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建立了农民俱乐部、山歌队、腰鼓队等100多个。80%以上的村建立了广播室、阅报栏、文化活动室。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建立了50多个科技园地科技书屋。成为农民学技术、学文化、得信息、强身健体的有效场所。
民政局向中山镇双风村每户提供5000元的援助实施高山移民,在2年内实施完毕,共支援10多万元,该村的贫困户在中山镇街上新修了漂亮的楼房。并联系重庆慈善协会为敬老院修建了15万元的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为老年人营造了一方娱乐天地。在实施西部远程教育中,全市村完小以上都有电视。3000万远程教育资金让每一所村完小的农家娃受益,坐在教室鼠标一点就能看到听到北京等地名师特师的课。
三、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输血”重在“送”,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造血”重在“培建”,方是长远之计。变“输血”为“造血”,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关键是培养一支不走队伍。
1、变“三下乡”为“三扎根”,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就是不仅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关键是要在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教育队伍。用几年的时间达到每村至少有一个法律明白人,每户有一个科技当家人,每村都要有符合标准的文化、科技、卫生活动设施,从而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三扎根”工作讲的是农民想的,干的是农民盼的,把文化科技卫生送到了农民院坝上、家门口。只有变“三下乡”为“三扎根”,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从而增强农村的造“造血”功能。由于利用了广大农民有强烈需求的群众基础,利用了农村有一批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人才条件,利用了农村乡镇曾建立过一批文化活动设施的物质根基,因此效果显著。
傅家镇特困户严均林在从社长那儿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在傅四公路边圈养200来只小尾寒羊,从而一举脱贫致富。而像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在送教下乡中,许多农村教师迅速成长,开始了送教进城。张艳等农村教师送教进城,为城里的同行们上课5次达20多节。
几年来“滨江之夏”、基本国策文艺宣传、四大片区巡回演出的熏陶,许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自发加入到文化演出中,每年的“滨江之夏”都有农民演员专场,每年的四大片区演出中都以群众演员为主角,他们用大众化的方式,谈农民新生,演农村生活,唱农业丰收。有的片区演出中,当地的群众演员还当上导演、策划。各种群众人才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期农村中的文化带头人。
沙坪坪坝区川剧院退休人员王家林在中山老场开设梨园春剧院,常年举行川剧座唱,古镇上时时丝竹声声。中山文化人丁明星的明星茶馆里,常常高朋满痤,拨弄琴弦。成为中山文化的一道风景,引得前来欣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民小说家欢镜听在下乡活动中汲取营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2、“三下乡”与驻村工作相结合
活动能够在农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与驻村工作的结合成也分不开。它丰富了“三下乡”的内涵,拓展了“三下乡”的领域,充实了“三下乡”的内容。
驻村工作队员在帮助当地理清发展思路、引进帮扶项目的同时,广泛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先锋、柏林、杜市等镇街每年选调精英到村上挂职、促进农村各种问题的解决。
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机关干部扎根农村,挂职或任职,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干部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同时“驻村扎根”活动在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懂法律、有经济头脑的“明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为村级班子增添了新鲜血液。
形势在变,农民的需要在提高,三下乡活动如何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以“农”为本,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只有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把行政动员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把服务农民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不断在实践中改进方法,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充实内容,扩大领域,工作实行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5386)

班集体建设与小干部队伍培养总结


班集体建设目标:

一个良好而和谐的班集体对一所学校的声誉及个人坚强而鲜明的个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就曾明确地指出:“儿童开始过集体生活愈早,他长大后,成为善于全心全意献身于大众事业的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可能性也愈大。”在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科学地研究学生,把了解学生个人与了解研究集体结合起来,引进这样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班集体一旦形成就成为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下面就自己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1、 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将“自律、勤奋、创新、奉献”这八个大字悬挂在讲台上方,国旗两旁,让学生抬头可见,永远记在心中。为了实现目标,平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班级的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工作、劳动就有了动力。就能被吸引到班级集体来,这就会奋发努力,积极向上,做到心往一处,劲往一处使从而在共同的努力中逐步形成了坚强的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要有一定的吸引里和鼓动性,要形象鲜明。努力建设一个“环境高雅、举止文明、积极向上、学风浓厚、”的班级;

2、 一个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班主任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来使其充分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组织和形成班集体。孩子们的特点之一是好玩好动,精力旺盛,总希望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们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科技、文体、旅游、劳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促使他们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融洽关系。这就有利于良好集体的形成。在活动中,老师要机智地为集体提出一个切合实际的为学生所能接受的奋斗目标,并把每一个学生组织到活动中去担任一定的任务,齐心协力地朝既定的目标前进。努力的使每个学生做到品行端正,成绩优良,特长鲜明,乐观向上;

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美好的同学情感。集体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一个良好的集体的建立和存在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它具体表现在集体成员彼此的友爱、团结、同情、帮助、诚信、尊重等方面,这是集体存在的基础,也是集体发展的条件。所以,在组织班集体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学会合作,懂得平等、民主、互助、互爱、少数服从多数。

4、 一个班集体的形成,还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形成集体核心。建立班委会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在刚接一个新班时,就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班委会的建设是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的基础。当班里的积极分子尚未涌现出来,班集体还未形成时,班主任可以物色一批较有工作能力的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逐渐培养他们在集体中的骨干作用。

小干部队伍培养目标:

班干部是集体的中流砥柱,在集体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班主任首先要慎重地选择,较详细地了解他们的性格、习惯、爱好、能力和道德品质等。一旦任用,就要以身作则、刻苦学习、主动工作、吃苦在前。并独立、主动、较好地完成本职任务,把集体搞好。因此我们的小干部队伍要具有以下特点:

1、 班长: 组织早读、自习,全面负责班级工作。了解班内各种情况,并能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级情况。

2、 学习委员:在班内起好带头作用,检查各学科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并记录、汇报,经常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及时向任课老师反馈班内学习情况。

3、 习惯委员:检查各组习惯表现,并做适当的记录。

4、 卫生委员:检查各组卫生状况,并负责清洁区的卫生及检查工作。

5、 书报委员:管理图书,办理借阅、登记,发放报刊,记录班级日志

6、 宣传委员:布置黑板报、宣传栏

7、 小组长:协助学习委员,检查组内的作业上交情况。善于发现组内各种问题,及时向班长和班主任汇报。

小干部会议记录:

时间:20xx年9月23日

地点:六(5)班教室

参加人:本人,全体班干部

记录人:学习委员

会议内容:

一、明确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 班干部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与同学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学生有什么情况通过班干部反映和汇报老师,老师有什么事情或安排通过班干部通知给学生。

2. 模范带头作用

3. 监督作用

4. 提醒作用:有同学犯了错误要及时提醒,不至于酿成大错。

二、班级情况分析,班级的学风分析

三、创建文明城区活动准备及落实情况,及时布置出好黑板报。

四、班级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其他同学共同管理班级。

认真学习,要求用自己的成绩带动班级其他的同学,一起提高我们班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风气

感谢您阅读工作总结频道的《培养选树党内典型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希望帮助您解决写工作总结的需求和参考,如果本文还未解决您的需求,可以继续访问读书与思考的演讲稿栏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