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2.理解各种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状况。 二、能力目标 识读简易天气图。 三、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天气系统,初步学会解释天气现象成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锋面气旋的原理。 教学设计 【引言、设疑】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你能识读哪些天气图,听懂天气预报吗?激发学生思索导出本课的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新课】 引出重点:要掌握识读天气图和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一、锋面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因而可采用电脑动画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锋面结构与特性: 1.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之间产生分界面,分界面闪动定义为锋面。 2.演示软件:几组冷暖气流交汇之后相互运动图,学生分析画面,总结锋面的共同点均为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提问:为何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学生思考得出:暖气团暖而轻密度小,冷气团冷而重密度大,因而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4.设疑:一上一下的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5.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后产生天气现象,学生观察画面分析总结得出因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二)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提问:观察画面,冷暖气团哪个主动运动而来?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一图为冷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暖气团相遇,一图为暖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冷气团相遇。 讲述: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生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②演示软件:冷锋暖锋结构。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冷锋、暖锋与天气 ①演
查看更多>>>02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案范文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
查看更多>>>03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注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那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读图]读教材第6页图5。4,分析我国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农业景观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板书] 学生讨论: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教师归纳: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7页图5。5,思考以下问题: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
查看更多>>>04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
查看更多>>>0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举事例、运用数据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部分同学能准确表述人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都能具有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在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大自然管理员。
教学难点
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学法:扮演角色、探索发现(课内外结合)。
教学媒体
投影片、学生制作的简报。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习本章前几节内容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其中四组选取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中的一类资源,搜集资料,办一期简报,以反映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一组编排反映环境问题的小话剧。
【导入 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发现这些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很多问题。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大家探讨一下会造成什么后果?
各小组代表展示简报,通过事例、数据、图片说明: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即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概括总结】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它会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出示投影片1】 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永久健康地发展吗?请同学们先观看一个小话剧《寂静的春天》。
话剧大意是:春暖花开时节,一群小鸟快乐地飞回久别的家乡。那儿山青水秀,百花争艳,有很多她们的好朋友。然而,当她们到达后发现,一切都变了:荒山秃岭,远处烟筒冒着黑烟,近处小河散发着臭味,昔日的朋友也不见了,小鸟们只好伤心地离开了。那里的春天再也听不见鸟儿的欢笑声了。
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家园被毁,朋友灭亡,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学生讨论,填空解答。
【概
查看更多>>>06
《大气的运动》教案 济源二中 宋 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①热力环流;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 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 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 (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 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一、 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
查看更多>>>07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
查看更多>>>08
技巧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类型:以里氏震级来表示。3级以下无感觉:微震。5级以上造成破坏:破坏性地震。 特点: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 技巧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技巧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技巧7: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查看更多>>>09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
查看更多>>>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特点、主要组成物质、天体的概念及类型,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2.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注意识别和抵制*及其他伪科学。3.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4.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重点难点】天体和天体系统 、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板书设计 】: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 2.宇宙是物质的——多种多样 3.宇宙是运动的——天体和天体系统 4.宇宙是发展的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普通性 2.有生命物质存在——特殊性 原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液态水和适宜大气 【教学过程 】:先请学生谈一谈对宇宙的认识怎么样,说一说哪些现象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关系密切,想一想会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然后指出,我们所了解的宇宙知识,有些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但这些知识、认识的获得,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人类认识的宇宙。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古代 大地和天空 16世纪 太阳系 18世纪 星系 20世纪 上百亿年 上百亿光年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例证:光年单位的提出 1光年=365×24×3600×3×108=9.4608×1015千米 2.宇宙的物质性——多种多样 多种: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气体和尘埃等(统称为天体)多样: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有差别。 3.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的概念 强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天体系统的层次 指导学生读图1.3,了解并尝试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 月球 地月系 太阳 行星 其他天体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 河外星系(又称星系) 总星系 (宇宙)
简要介绍中心天体的概念。 4.宇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上述宇宙是我们认识到的宇宙,它们的过去、现在、将来又都是什么样呢?(1)地球的历史是46亿年,太阳的历史大约为50亿年,人类目前认识到的宇宙的历史大约是100亿年。事实上,宇宙中的天体都有其发生、发展及衰亡的历史(2)宇宙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密度从大到小、空间从小到大的演化过程。 可能的原因:宇宙爆炸说 小结:
查看更多>>>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900字栏目为大家整理了海量的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900字、2024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900字等相关内容,还想了解更多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900字相关内容,建议大家关注收藏本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