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进程。写教案是老师每天都会做的工作之一。教案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必要时可以增加插画和图形等补充。怎样才能让教育生动有趣呢?栏目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老王》教学反思简短”,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老王》是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我在构思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回顾反思了往届本课教学的得失,深入研讨了课表关于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并认真分析了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从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来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层层相扣,板书设计独树一帜,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尤其是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具体明了有操作性,如复述有关情节是要求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如揣摩讨论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则明确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并恰当评价他人见解。
本课为自读课,但从教学设计上看,教师的活动还是过多,特别是导入环节中的预习检测和整体理解环节中的复述概括,以目前所带班级的学生实情,此项内容是非常容易的,所以这里应淡化教师的主导,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修正如下:
修正一:导入环节
上课前学生按事先划分的8个学习小组入座。师生问好,教师板书课题。
1、每小组由组长负责听写自由选择的本课生字词3——5个:
(1)教师明确具体要求(注音或解词)
(2)各小组交换听写内容互相批阅纠正,并归纳易错字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2、教师提示本节课学习任务。
修正二:整体理解环节
1、速读,勾画反映老王与作者一家善良事例的语句。
要求:全班8个小组,4个小组勾画老王事例,另4个小组勾画作者事例。
2、抽小组代表按要求板书概括语句。
3、抽小组代表复述归纳小结(教师可酌情给予点拨启发):
老王——自己身世凄凉,生计窘迫却凭良心做人。
作者一家——同情关爱不幸者。
这样的修正优点有二,一是更加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二是增强了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在本节课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上,总体上比较合理,选择的时机也比较恰当,实物投影仪即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激发兴趣,加深印象。不过多媒体(ppt)或实物投影仪的使用还需考虑到地区停电的因素,此时可以将xxx背景及作者一家遭遇的文字资料事先打印出来,在授课中选择时机下发给学生,同样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作用。
总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文本在教材中的单元地位,考虑到不同课型的特点,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联系,力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能动地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伴随着一步步课改,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我最难忘的一个人》,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二: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三: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四: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3、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4、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激发感情
1、倾听歌曲
三、从言入手,赏析课文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天”──结尾。
2、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自主探究,动态生成)
预设:⑴全新的白布,为什么要写?
⑵钱?为什么是侮辱?
⑶就是您那儿的第二天,为什么用您,……
4、在探究基础上,体会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简洁朴素
叙事特点:琐碎平淡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四、从情入手,升华思想
倾听歌曲《爱的奉献》。
创意说明
写法探究课。这篇散文材料琐碎,但作者竟能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有面的整体,使读者对老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是学生作文中的一大难点,本设计就以写法探究为主要内容展开。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
二、列写提纲
1、学生列提纲。
2、课堂交流,教师评点归纳。
作者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行文。
首先写老王的职业,这是老王谋生的手;其次写他的生理缺陷,指出老王谋生的困难;接着写居住条件。这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
接下来按时间顺序写。共四个片断。前两个写他为人好,第三个写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最后详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
3、思考:这些内容表现了老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善良)
4、思考: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学习体验
作者如此行文,给我们的写作什么启示?
1、对于庞杂的材料,我们应注意写作的顺序。
2、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3、还要突出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四、写作训练
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他的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点。
2、作业:写一篇作文,记一个人,注意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
创意说明
本篇散文的核心是讴歌一种善良的人性,教学时应着重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并了解“我”的善良与对老王的关爱。宜采用对话式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朗读课文
三、形象分析
1、自读课文,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作一点说明。
如:“孤苦”,亲人很少;“凄凉”,身体不好,生活条件差;“老实厚道”,他需要钱,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善良”……
2、着重分析老王“善良”的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照顾老王的生意;老王送香油鸡蛋,也付钱给他;关切地询问老王的生活。
四、情感体验
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2、“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⑴要关爱弱势群体;
⑵要培养平等观念;
⑶要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3、你的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浮力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
(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
(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
(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密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对密度的认识,应是对物质性质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同学们对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认识还算可以,但对密度的测定就不自信了,特别是特殊法测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因为利用浮力法测密度,它纠集了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
学生将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就力不从心了。因为不同的方法测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要做到这些,必须从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应用。我们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测出质量m和体积V,常规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同学们还可以,但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水、烧杯、小石块等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这时候在课堂上就要看老师的点拨和指导性了。那么教师还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怎样测出质量、体积下手让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质量要从重力得出,就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块的质量;然后根据浮力的知识F浮=gV排,使物体的体积等于V排,就要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测出物体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测密度,无论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设法从根本上找到质量和体积,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设计时主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如:“死海为什么不死”,引出浮力。通过观察,发现鹅浮在水面,乒乓球浮在水面,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最后由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死海为什么不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造死海的例子来鼓励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造船比赛”、压易拉罐等实验,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本节通过大量实验,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以交流、讨论、实验等多种手段保持探究兴趣。让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从现象猜浮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再从实验和交流中得到规律,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探究,交流,再发现新题。
五下单元第五课充探索物体沉浮因素转为对浮力的感受和认识,这一课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浮力并尝试测量浮力的大小。同时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浮力与排水量的直接联系。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特别重要,课程实验需要提前做一次。特别是泡沫沉水实验。各个环节的实验材料要提前准备。
作为滑轮用的勾码(加重)
实验用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泡沫
弹簧测力计
烧杯
本节课实验内容比较多,分为感受实验和测量实验。课堂中我用手将泡沫呈现出上升、静止、下降三种不通的状态,从而引出支持力和重力关系的讨论: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下落;当支持力等于重力,泡沫静止;当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上升。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开始感受实验。由于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泡沫静止在手中是因为支持力的作用,而泡沫静止在水面上必然有一个等同于支持力的力。提出问题什么力让泡沫静止在水中?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浮力。之后就是用手压水中的泡沫,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慢慢的加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浮力及其变化。
感受实验之后就是浮力测量实验。在实验前应先让学生了解:浮力=重力+压力(拉力);这个过程可以用感受实验中下压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讨论得到。测量实验前重物和泡沫的选择十分重要,物重的质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实验会失败,另外可以将观察排水与浮力关系结合,所以烧杯的选着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实验时犹豫泡沫和重物的原因导致排水现象特别不突出。或许可以用1000ml的量筒代替。
测量浮力实验
为了达到实验效果,也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选择小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尽可能的缓慢加大拉力。让小组同学都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另外,当泡沫完全沉入水中的时候,可以让操作学生继续缓慢的让泡沫再下拉一段距离(让泡沫悬浮在水中),并记录浮力大小。
由于课程实验较多,我们在课堂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否则会有学生不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浮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沉与浮”中的一个内容。感受浮力的存在、浮力的基本特点,掌握“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的科学概念。
1.以“生活化”作为主线贯穿整个环节。在导入环节就以常见的生活场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引出水的浮力,感受一些物体(塑料袋、泡沫块、瓶子、木块等生活中丢弃的物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在探究环节,最后教学总结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在实验中只要测量拉力,计算出浮力就可以了。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多进行测力计的使用操作,达到锻炼操作技能的目的,虽然这样多耗费了一些时间,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混乱,但还是值得的。
这一课上完,感觉有以下几个不足:
1.时间还是控制不好,解决问题环节一个如何使皮球浮起来的问题没有提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耗费时间过多,实验操作不熟练,实验程序不明确引起的。
2.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有待于提高。测力计的操作上学期上过一课,现在使用感觉还不熟练,一些学生实验记录表格也看不明白,不知要采集哪些实验数据,实验时,小组成员协作意识不强,没有进行很好的实验分工。
针对这次实验暴露出来的问题,让我更加深切的感觉到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在平时的实验中,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在一次次的失误和失败中锻炼操作技能,同时学会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真正让实验成为得出科学结论、总结科学规律的一个有效历程。
本课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平等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这一节课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研”有所获。教师既做到了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决心、信心、恒心”,战胜困难和挫折,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实际授课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生还相当多,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不过关。另一方面复习中实验教学做的不够。
通过授课我也思索:
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得出了计算浮力的多种方法,并应用。并且浮力大小与浸没在液体里的体积有关,或者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加深了对浮力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时间较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原本设计的很多练习无法完成。为了不拖堂而参与了过多的教师干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探究实验。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新理念要求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当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相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必然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相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通过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比赛能够发现用改变条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体的浮和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情境导入
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
(二)先猜想、再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先让学生猜想物体的浮沉情况,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填写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能够知道自己猜对了多少,同时也能够感知:哪些物体浮着,哪些物体下沉。
(三)感知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泡沫块、木块、塑料球,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请各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丝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采用“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科学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自行地自行发现和探究,并且能够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这八个环节不会很顺畅,有些环节有时候会被忽视,我和学生会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学生对于浮沉现象有大量的生活积累,而且有些同学还知道“浮力”这个词语;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知道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造成的。这对认识浮力都是很好的基础。本课的浮力是专指水的浮力,这是学生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力。
课堂教学时,学生们知道质量大的物体提起他来会用比较大的力,在前一个单元他们有了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经历,这为设计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的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
大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需要重点解决。
学生不知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朴素的认为轻的物体会上浮重的物体会下沉。这种前概念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我个人认为是片面,虽然在本课不能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它引发矛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本课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经过实施,真是有得有失,回顾反思,有以下体会:
1、导入部分以“力”为切入点,避免在轻、重这个地方纠缠。
实例:
演示:手拿泡沫塑料、勾码,举到没水的水槽上面。
提问:这是两个固体,如果我一松手会怎样?(落下去)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地球的引力)。我不松手为什么没有落下去?(手的的拉力)
演示:将两种物体放入有水的水槽中。
提问:现在发生了什么现象?(泡沫塑料上浮,勾码下沉)
提问:你认为泡沫塑料上浮,勾码下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泡沫塑料很轻而上浮,教师可以追问――刚才(指没水的状态)也很轻,怎么没有上浮?这说明物体上浮和什么有关系?……
本课的主旨是认识水对浸入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这和物体的轻重没有关系(浮力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和轻重有关系)。因此,为了避免总在轻、重这里纠缠,我就采用了“水槽中没有水,和水槽中有水”物体放入其中的现象对比,使学生意识到,放入水中不下落首先就是与水有关系。然后直接感受水的浮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力”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特殊色。(没见过其他老师讲浮力这样导入)
2、先理性认识再感性认识。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一般认识是先感性,后理性,对于本课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我是采用了先理性――定量认识(用测力计测量在空气中提起勾码和放入水中后提起勾码所用的力,然后对比),再感性――定性感受(掂一掂物体在水中和在空气中的不同)。因为导入部分首先用到了勾码,在由于学生刚认识了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直接提出下沉的勾码是否受到浮力,我觉得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然后就物用物,直接利用勾码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比较专注。教材上安排的提石子的活动我作为体验认识来进行的。
3、开放性问题与具体问题结合。
教学过程中,对于要了解学生想法的问题,我的问题呈现方式就是开放式的。比如课的伊始,一些学生提出了“浮力”这个词,我就问他们:你认为什么是浮力?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教师如何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对于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我就用采用封闭式提问。比如在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时,对于下沉的勾码,我直接问学生: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学生的回答只能有两种,这样使后面的研究直切主题。而不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勾码为什么会下沉?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就比较分散,教师还要费时费力的将问题引导到自己想要的问题上来。何必呢。
4、追问目的性强。
课堂上对学生的追问其实不是教师预设的问题,是临时生成的。我在课堂常常对学生进行追问,原因首先是:学生的回答不完整、片面,肤浅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追问,使其完整、全面、达到应有的深度。其次,通过教师的追问可以了解到学生真实思维过程。
5、利用完善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设计的实验往往是大处合理,小地方不完善,尤其是在具体操作的细节上不注意科学合理性,致使实验失败,利用完善实验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也是我的一贯做法。具体到本课,学生在设计了实验后,具体怎样做往往没有涉及到,这时就需要完善它,。我就采用追问的方式:“将勾码放入水中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那么怎样放入勾码、放到什么位置……等一些操作应该注意的事项就会在追问中得到明确,而且学生也明白这样做的科学性。不过追问的问题视学生的具体回答而定,这时教师的眼睛就是专挑学生的“骨头”,然后是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自己剔除“骨头”。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感受浮力还不够充分,活动时间还是短,尤其是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明显。还需要改进。其次,我觉得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还应该做一些铺垫工作,虽然学生能够设计出两种试验方法,但是能够设计出来的不到50%,这说明教师的“脚手架”搭建的不合适,有点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实验的对比性入手启用问题启发思维,例如可以这样提问:勾码受到浮力和没有受到浮力我们那些感受会不同呢?这样就可以降低设计实验的难度,是绝大多数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简短。将备课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所必须的,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知识体系更丰富,不断充实自我。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慰抚了青年的灵魂。但遗憾的是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并没做充分准备,没有读他的作品,没有读别人对他的评价,甚至没有读茨威格为什么要写他等资料。我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只限于参考书上提到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是翻译作品,长句子、难理解的句子多,学生理解有难度。文章结尾关于托尔斯泰是否幸福的话题的讨论,我提出要求小组讨论,结果是没有讨论、没有达到效果。我想,学生的知识含量有限,在大量材料中提出有用知识的能力也很差。(课前布置了关于搜集托尔斯泰相关资料的作业)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明确提出课前学生应该准备的内容,并指导做法。这样做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课师生解决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很愉快。
总之,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流泪的托尔斯泰》记叙了年轻的歌唱家夏里亚宾和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一同去看望托尔斯泰,并为托翁演唱《老伍士》,托翁像个普通人一样,动情流泪,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伟人的人格魅力。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教师则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带着问题自己去读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点拨效果较好。把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托尔斯泰是人们崇敬的文学巨匠时教师结合教材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巨著及社会影响使学生对托翁的崇敬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找准课文的切入点直击主题。课文由托翁听《老伍士》而流泪也有普通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体现托翁伟大中的平凡。教师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理解重点句进而加深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
本文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茨威格的《三作家》,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一,为奥地利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读起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但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却还遇到了其他的问题。
此课为公开课,听课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好的方面有:
(1)教态大方,自然
(2)普通话好
(3)字音、字形纠正方面做的较好
(4)课件优美,吸引人
当然还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如:
(1)将作者和托尔斯泰介绍的太详细,占用时间太长
(2)出现哄堂现象,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3)本节课没有学生读课文环节
(4)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
(5)关于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有点死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
(6)拓展延伸方面做的不够好,要建议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相关作品
(7)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下课了有的内容还讲到一半,可以说算不上一节完整的课
(8)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写作结合起来,多给同学们创造写作锻炼的机会
(9)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还有很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多地方存在问题,不过,在得到这么多老师的评点帮助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完善我的课堂,上好每节语文课。公开课带给我很多收获,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感觉如何?还可以
(营造的、上课的)气氛:还有待进步
参与度/保护兴趣、上进心:参与度还行,尽量地保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知识点:还算落实
问题设计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部分问题注重了问题的反差性,思考性。
提问是否因人因材因势:这个很难
有无亮点或灵感?
亮点:
问题设计有启发性,趣味性。
灵感:
问题的反差、对比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多设计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还存在什么问题?办法?
问题:
1、环节时间把握还有问题。轻重缓急没有调控好,因此显得随意。
2、喜欢越俎代庖,生怕学生不懂,有时就急于告知答案和讲解,其实学生“再走一步”就到达核心了,而老师却急于告知答案,造成了学生思维惰性。
办法:
1、备课时把时间备上,尽可能按“计划”,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2、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充分尊重并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想什么都抓住,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抓住。什么都是重点便没有重点。路漫漫,道且右,“同志还需努力”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六》/p>
在八一班上完《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特别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是开学以来,我感觉良好的一节课,也是一节让我笑起来的课,趁遗忘的救世主尚未降临,我需要把这节课的得失总结出来,给以后的教学一个借鉴。
一、教师备课
《列》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上标注的泛读课,就是一个课时就可以讲完的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描写,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这一节课,我要重点突破这种写作手法。于是,我在教案上写下上课的思路:
首先,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生活举一些事例,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其次,走进文本。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1-5自然段,勾划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分小组合作,总结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面部各器官的提示,学生合作寻找答案。合作学习八分钟之后,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全班集体诵读教材6-8段,勾画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朗读结束,同学们总结眼睛的特点。再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最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二、学生参与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要有读的环节,可以自由朗读,长篇文章可以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单独展示朗读,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语文课如果没有朗读,我觉得不像语文课。本节课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朗读1-5自然段,然后集体朗读重点段落6-8,最后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老师在读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解时,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解决,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要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课堂上基本能找到答案。合作的环节也很活跃,各抒己见,气氛很好。合作结束我让学生们自由回答问题。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谁知道哪一个就可以站起来回答,有点类似于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先说哪个段落,然后读相关的句子。拿起书本,大声朗读。我觉得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很重要。
最后,我们一起学习了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段落,抓住6-8段里面的比喻句、夸张句,还有文中描写眼睛的形容词,同学们能够概括出“犀利”、“富含感情”、“威力无比”等特点。文本处理完了,我开始回到课堂的最初:欲扬先抑。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同学们结合文本,很快就知道前半部分对于外貌的描写是“抑”,后半部分对于眼睛的描写属于“扬”。而且大家也知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让学生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几个同学都能够像老师一样理清课堂的思路,特别好。本来我是要自己总结的,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试试,这样我也可以知道他们掌握的怎样。结果发现,学生们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而且概括提炼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提问,我知道大部分同学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也是比较清晰的。最起码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欲扬先抑,下一步我打算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扎起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天写出来就是给自己一个参考,希望以后可以扬长避短上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课。如果每个学期能够上出几节让自己开心的课,那么教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就会提升很多。
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我们最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不能停止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⑴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⑵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⑴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⑵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⑶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⑷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⑸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⑴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⑵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⑴“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⑵“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⑴写犀利目光;
⑵写目光蕴情丰富;
⑶眼睛有威力;
⑷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⑴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⑵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写他的生平、主要事迹等,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本着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整个设计,我都围绕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自己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
当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本节课对课文的阅读还不够,本文有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而且要联系实际来学习,所以我要在第二课时细品语言,尤其是描写眼睛的传神语言。还有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 课堂气氛还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加强。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有很多认识肤浅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批评指正,让我的课能够更加的成熟、完善。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把一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详细的编写教案,是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教案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关于写教案你有没有自己的经验呢?急你所急,我们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书法教学反思简短”,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深深地为学生的学书法的热情所感动,也为学生的畏难情绪、半途而废而忧虑,现在觉得有必要培养学生学书法的良好习惯、意志品格。郭沫若同志曾经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把字写得合乎规律,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现在的小学生决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溺爱,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性格,普遍具有娇气、懒散、任性、自私、孤僻等缺点,同时他们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往往畏缩不前信心不足。教师可在书法教育中通过有意识的循循善诱,多谈心,多讲书法家小时侯刻苦学书的故事,多讲有关书法的奇闻趣事,调动其积极性,展示其作业,肯定其进步。运用鼓励其积极与他人切磋、交流等手段,逐步督促、诱导其培养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善始善终,乐于和他人友好相处,注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好习惯。总之,在书法教育中,通过正确的教育、诱导、鼓励、肯定等手段,能够使学生克服枯燥单调的心态,潜心于书法练习。当小学生处在心平气和,专心致志临写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在培养专注学风的同时,他的心理特质会渐趋成熟、稳定,原先可能存在的浮躁、马虎等缺点也会得到很好的纠正、克服,从而有效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古人学习书法来看,古人作书以通身之精神赴之,每晨起,令书童磨墨满砚池,以供一日挥洒,数十年如一日。如“智永学书积年,秃笔入于翁,一翁皆容数石,后埋于地,号“退笔冢”(尚书·故实);明初书家宋克“社门染瀚,日费千纸,逐以书名天下”;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墨尽,寒暑不缀”(包世臣〈〈艺舟双楫〉〉)。古人能力学不倦,而后名世。今人学书也不能避此而另寻蹊径的。
书法教育中,一项基本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某一字体的规范。这种练习需要从量到质的保证。如学生每天在校练习三十分钟,回家再坚持半小时。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烈日酷暑,自始至终地坚持着。其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感知,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不断反复提高的过程,也是小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过程。反复让学生在认识坚持意志对学书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正反的意志表现来亲身感受。这种长期反复磨练,也伴随着良好行为习惯,
意志品格的产生巩固。而学校的兴趣小组的学生、教师、家庭,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很难要求学生在量、质上保证。
书法教学不是单调、枯燥的“讲练式”,而应在内容制定、环节设计、训练手段、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让学生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
一、内容制定重合理、激发学生兴趣。
唯有符合学生接受能力、轻松活泼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积极的心理情绪,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期待。书法教学内容不外乎笔法、字法、章法三大类,把这些生硬刻板的三“法”巧妙地化解成一块块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甜点”,即在每堂课中选取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名字,确定一项大家都能胜任的作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顿会高涨。如在上述案例中,四个动物名称“牛、羊、马、犬”均为独体字,有相似的结构特点,归结要点能清晰、明了。再加上十有八九的孩子均喜欢动物,为课堂的导入提供了融洽的氛围。在《瞧这一家子》一课中,我把不同类型的八种钩(竖钩、横钩、斜钩、卧钩、横折钩、竖弯钩、横折右弯钩、耳钩)称作“一家子”,汇总在一节课内来练习,虽然量很多,但由于之前对每个钩都作过单独训练,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没有丝毫畏难心理;又由于本课要求学生在比较训练中归结出八种钩的“共性”和“个性”,再加上拟人化的课题,内容制定不是蹈常袭故,而是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诱发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入到训练之中。这样的教例很多,如笔法教学中的《一对双胞胎》(长横和垂露)、《会变形的横折》、《波浪的启示》(斜捺)等等;字法教学中的《平衡术》、《让右法》、《“火”的活用》等均直涉结构要点;章法教学中,如《你最喜欢的成语》(少字章法训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句训练),《与众不同的设计》(章法创新训练)等等,认真构思定有成效。
二、教学过程重参与,丰富学生情感
书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需要双方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不应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在每一课的书法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学有所获的。如在课堂教学中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组间辩论、“小老师”示范、合作学习等方式的运用,将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心灵沟通。教师正确使用竞赛机制,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使课堂充满健康的竞争氛围。竞赛方式多种多样,有班级中个人和个人的竞赛,使学生“见贤思齐”;抓住学生渴望成为小组中的积极因素,为小组争光的普遍心理,进行组间竞赛,增强团队疑聚力;自己前后习作的竞赛,让学生看到点滴进步,充满自信;跟其他班学生竞赛,进行“打擂台”游戏,更使他们兴趣盎然,情绪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兴奋状态。围绕某一焦点问题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辩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容纳他人观点。在“小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合作学习,学会关心他人,感悟协作团结,凝成团队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而不是某一环节的局部。
三、训练手段重多样,培养学生意志
训练的严谨并不排拆手段的多样化,相反,多样化的训练应以严谨为本,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目前的家庭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些小“太阳”常常表现出心理素质不健全的现象,如做事图快而不仔细,遇到困难往往退避而不坚强面对,学习容易松跨而不积极进取等等。书法教学能调理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它虽然缓慢,但却是锤炼学生心理品格的“良药”。郭沫若早在1962年为《人民教育》题词中就写道:“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这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细心,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书法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事实已经证明,书法有一整套严谨的书学法则,在书写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对待,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在书法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一点一画入手,认真地去研究、体味,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比较,在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中毅力得以培养。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如张芝的“墨池”,智永的“笔冢”等等,堪称顽强意志力的赞歌,永远值得后人思味、仿效。但在学校书法教学中,“苦行僧”般地要求学生以始终如一的情形来苦练书法,也是收效甚微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教师应从学生特点出发,改变一味的“讲练式”,依据所教内容的不同尽可能地丰富练习形式,如纠误法、补笔法、尝试法、书空法、比赛法等等。通过内容的调节和方法的变换,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高昂情绪。
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代书法家勤勉励志的故事,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
教师在书法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心态和书写习惯。学习书法贵在“心静”,情绪烦躁、心神不定,是写不好字的。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写大字时,要求书者站立、身直、挺胸、悬臂、悬腕、两足平放、呼吸匀和、专心致志,不允许有其它杂念要求。书写者善于巧妙的运动人体内气,经过身、臂、肋、腕达到笔尖,这样才能产生优美的线条和笔力。
尤其是写小楷,要求极高,需要很强的视力、脑力、体力;同时心、眼、手高度协调,做到精力充沛,甚至在较长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不能走动。
汉字是由点、横、撇、捺、钩、折等基本笔画组成,没有笔画就没有书法美。教师可以从字的基本笔画、结构、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指导学生练习。要想把字写好,就得下功夫,从一笔一划学起;要想掌握字位置、长短、粗细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速涩,字态的险与稳、欹与正,用墨的浓与淡、湿与枯,要做到这些,就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我在书法教学中,时常利用古今书法家刻苦练习书法的事迹,教育感染孩子们。“书圣”王羲之为了写好字,常常到池塘边观察鹅在水中的姿态,由于经常洗刷毛笔,门前的池塘都成了墨池;他为了得到道士手中的大白鹅,为他写《黄庭经》。王献之为了学习他父亲的字,写尽千缸水,他母亲却说“只有一点像羲之”。还有当代“草圣”林散之半生磨难的事迹,让古今书法家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感染我的学生们。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学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学生通过书法学习,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基本笔画教学过程中,回顾自己整个过程及教学思路,有令人回味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更需要我去琢磨、去挖掘、去研究。
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精心备课。我在导入部分这一环节当中,以欣赏优秀作品导入,目的是想通过名帖欣赏,充分展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增长一些书法常识,进一步了解书法、喜欢书法,从而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书法鉴赏水平。
在范字讲解中,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形体美。通过老师的板书、讲解、指导汉字的不同写法及结构安排,使学生能够将文字写得更加匀称美观。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德育的渗透,让我们的学生都来热爱祖国文字,都来写好祖国文字。但不足的是,学生在写时,老师应播放优美的音乐。这也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一种体现。在以后的写字教学中,应得以体现。
虽然说,已经是四年级的的学生了,但是在学生练习书写的时候还是发现不少学生的坐姿不正确,所以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的时候不能忘了强调学生的坐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在集体评议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多注意一些集体评价方式,可以生生评议、师生评议等等。这一点儿老师忽略了。有待于在今后的写字教学中多思考、多谋略、多探究。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把中国字写得规范漂亮,这是最起码一个中国人应该作到的。把学好汉字纳入课程当中,进行写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练出一手好字,同时也是已写字常规为手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活泼、主动发展。
所以,在今后的写字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深入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观察字型。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指导学生观察字型,读准字音,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示范演示。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在黑板中的田字格中范写,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字的结构及笔画名称。
三、训练操作。训练是写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写字课堂教学的重点。在示范演示之后,学生对字的字型、笔画、运笔、笔顺,从整体到部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开始写字。
书法的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是一个互补的作用,古人讲:书法养性。这里指的性,是性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心态。就是说学习书法可以培养良好的心态。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心理的反映。我们知道心情保留不住,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把过去的心情保留下来,只有通过影像、作品等形式记录、保存,所以任何事情的效果都与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经常通过影像、作品来判断作者当时的背景和心情。在学习中,书法能培养好的心态,好的心态又对学习文化课有很大的帮助,能很用心地学好文化课,文化课的提高,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书法的理解,二者的关系,真是密不可分。
心态的形成,不是生来就会的,心态的培养也需要进行训练,也需要长时间磨练。在训练中首先要先学会上路,而且上一个带有路灯的路,在这样的路走下去,不会迷失方向,很容易地达到目的地。如果上了一条没有路灯路,摸着走,找不着方向,说不定就会掉进了河里。那带路灯的路在哪里?简单地说就在古人那里,那就是书法,古代士大夫们把书法作为必修的课程,通过书法的学习,培养出良好的心态,同时又展现出文化、素质和修养,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很多的名人。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王铎、康有为、于右任等等。这是一条现成的路,是一条从古代走到现代和走向未来的路。
有人说汉字使人聪明,我认为:练书法使人聪明。怎么讲:汉字是艺术,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故事,里边包含很多哲学的道理,其中之一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念,从而显示了汉字的精深、奥妙与博大。汉字以方的形式存在,在方中得静,汉字在固定的方框中,写出对比、变化、平衡、对称的关系,在静中求动、在动中求静,体现出动静相生的哲学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追求。在书法的变化的过程中,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增强了人是智慧,使人变得聪明。
由于汉字具有的独特的结构,如果能把书法写好并非易事,不但要有很好的技术,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思想,技术是用时间练出来的,思想是用知识积累出来的。但这还不够,书写时还需要心静、没有杂念、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烦意乱是写不好书法的。
教学目标:
1.掌握包含长横、长竖、撇、捺、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好例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在例字中归纳书写要领,根据要领书写与例字类似的字。
3.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包含长横、长竖、撇、捺、提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好例字。
教学难点:
学生在例字中归纳和总结书写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作为小学生,我们就要打好基础,写好楷体字。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汉字中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二、复习旧知(总结)
1.PPT展示上节课作业:优秀的/马虎的。
2.你觉得这些作业怎么样?(生谈)
3.写一笔漂亮的字有什么作用
生说、师小结:PPT出示
4.出示正确的写字姿势图,哪三个“一”,你平时做到了吗?
5.生齐读“写字姿势儿歌”。
6.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这几个字宝宝,自由读一读。
三、新授
1.出示“兄”
1.1这个字怎么写漂亮?
1.2师范写,生书空。
1.3生描两个,写两个(配乐)
2.出示“呆”
2.1这个字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2.2师范写,生书空
2.3生描两个,写两个(配乐)
3.出示“商”
3.1小朋友,“商人”来了,商人能说会道,所以里面是八张嘴,而不是古。
3.2你还要提醒大家什么?
3.3师范写,生书空
3.4生描两个,写两个(配乐)
4.出示:抹、挤、拱
4.1三个提手旁的字宝宝跟我们见面了,谁来说说怎么写好这几个字宝宝?
4.2师小结:有撇有捺的字,撇捺的长度可能不同,但是撇捺的角度一般是对称的。
4.3请三个孩子上来书写,其余生观察
4.4评一评怎么样
4.5生练写这三个字(配乐)
5.出示“决”
5.1这是个两点水的字,写“决”字时又要注意什么?
5.2师范写,生书空。
5.3生描写两个,写两个(配乐)
四、课堂总结,培养信心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种文字,它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汉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经验综合性特征,他倾向于对事物经验的整体把握。
俗话说:“字如其人”,字写得好,更要我们在午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践。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可以增强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你知道什么样的教案才能切实有效吗?范文资讯网的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月亮心愿教学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词句和朗读感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学习过程,有体贴、体验识字、写字的童话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感受月亮姐姐善良的心底。
⑵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行动。
教学重难点
体贴、体验识字、写字的童话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当太阳公公落山的时候,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自主识字
1、明确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生字,理解词语。
学生自己认定本节课想学会哪些知识,即认定学习目标。
2、默读课文、勾画、理解识字的方法:
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3、认读生字:
交流识字的方法。
4、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卡片,检查指导生字。
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5、读课文:
互相评价读得是否准确,通顺。
6、提问并引导交流:
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分组给生字组词。
2、熟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本课的三个生字:
女、太、气
先在自己尝试写一写。
再在同学的评议、教师的指点下练习改进。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读月亮说的话,思考并提出问题。
2、引导自由读书并思考交流:
为什么月亮前面说“得去跟太阳公公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后来又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朗读、思考并可能提问:
为什么月亮两次正好相反?
⑴独立思考。
⑵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思考:
如果明天真的下雨了,会怎样?月亮阿姨当时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大家的心情会怎样?
集体讨论:
孩子们要去郊游,月亮阿姨想让明天有个好天气;当看到珍珍为照顾妈妈不能去交游时,又改变了主意。最后月亮又怎么样做了?这些又都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弄清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4、引导学生评价月亮和珍珍。
二、小结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触?你打算今后怎样做?
围绕“做个心地善良的人”和“学会关心、体贴、照顾家人”来谈。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主练读。
评议读。
齐读。
四、指导书写
1、鼓励学生自主尝试书写:
⑴观察体会。
⑵尝试写。
⑶小组、班内交流。
2、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再写一写,尝试改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我会写”。
2、在家人生病时,照顾家人。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孩子们去郊游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珍珍照顾生病的妈妈明天还是下雨
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也不少愉快的郊游
教学分析反思
1、优点:
⑴认识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⑵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词句和朗读感悟的能力。经过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学习过程,掌握了童话阅读的基本方法。感受月亮姐姐善良的心地。
⑶激发了学生父母在生病或有困难时,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
2、缺点:
个别学生写字时,笔画写得不够规范。
3、改进措施:
对书写差的学生多辅导。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资源准备
生字卡片、音乐。
学情分析策略
部分学生朗读课文能力较差,导致不爱读课文,本课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师生问好
二、读题导入
1、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
你最想知道什么?
3、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提问。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帘、女等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
互查生字认知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先请生齐读。
再开火车认读。
最后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四、朗读感悟
1、师配乐范读课文:
生边听边思考:
月亮有几个心愿?
心愿是什么?
2、指名回答月亮的两个心愿。
3、请生回答:
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两个心愿?
讨论交流。
4、指导朗读对话:
⑴分清每句分别是谁说的。
⑵同桌分角色朗读。
⑶指名分角色朗读。
⑷男女生对读。
⑸分角色表演妈妈、珍珍。
5、请生回答:
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女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活动
1、你想对月亮和珍珍说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
2、你们学习月亮、珍珍,应该怎么做?
生思考后回答。
3、师总结。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1、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2、月亮为什么会有心愿?
3、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
《月亮的心愿》是新课程第一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关爱父母,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体验教育。《月亮的心愿》一课故事情节富有幻想,发人深思。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课文以"月亮的心愿"为题,道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心愿.在执教时,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在不了解课文的同时,先说说自己的心愿.再通过读,图,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自觉,主动的投入文本之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月亮那美好而善良的心愿.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学生领会了文本那美好的情操。
我上的是本课的第一教时,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个愿,请学生认,有一个学生不认得,我又找个学生来认,然后请学生给愿组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心愿,再读一读这个词语,问学生:你有哪些心愿?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知道吗?月亮也有个小小的心愿,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藏在这篇文章中,等待爱读书的孩子去思考、去发现。”我说。这么一来,就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悬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把学生阅读的胃口吊起来了。孩子们马上打开书,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低段的识字教学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至关重要,有了识字的兴趣就能主动识字,不断地增加识字量。孩子们也能从中获取识字的快乐,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为学好语文打下基础。就我们目前的识字教学来说,如何让孩子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初步认识要求识记的(一下都有12至14个)生字,我在《月亮的心愿》第一课时反复出现要认会的字,卡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再把这些生字放到课文词语(带拼音)认,再去拼音认这些词语,再认卡片中的词语,再去拼音认单个的词语,这样一来,当堂课学生就能认会很多字,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课还有很多轻声的读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把它们一个个找出来,写在黑板上,领读,让学生反复跟读。本课还有一个难点,一部分对话没有提示语,我也把他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懂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师引读提示语,生读对话。这样,很快就把课文的脉洛理清楚了。
不足之处:
1、学生说话训练设计不够,在教学第二节时,可以让学生议一议月亮看到小女孩春游的准备这么充分,会怎么想呢?月亮跟太阳公公商量商量,是怎么商量的,分角色演一演,使更多学生得到说话的机会,从中体会月亮的人情味。
2、可以简单地做些课件,引入课文插图,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后半节,有些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
“月亮的心愿”。
3、质疑:
⑴孩子们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⑵月亮婆婆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⑶她的心愿能实现吗?
4、小结过渡:
那就让我们去瞧瞧吧!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二、出示图画,看图了解图意
1、认真观察每幅图,说话:
语言训练点:
月亮来到(),看见(),心里想()。
2、说话。
三、图文对应,初读课文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找出相应的段落。
2、小声读课文,要求:
熟读课文,并找出要学的生字,用“”画出,读准音。
3、同桌检查读。
4、检查反馈(主要抓差生):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能尽快实现,那就是希望某某同学能勇敢的站起来,大声响亮的读给老师听。
⑴出示做成“心”字的生字卡片。
⑵生读,开火车读,注意:
“帘”“另”“离”“累”发“l”的音,”女”发“n”音。
四、游戏“摘星星”,认记生字
五、学文
1、范读。
2、指导朗读。
3、分角色朗读。
六、小结
那天,月亮婆婆来到了秦老师的窗前,他跟老师说了好多的话,她说她到过所有孩子的窗前,以后她还会经常去的,她祝愿我们的孩子永远活泼快乐,一天天长大,我相信月亮的心愿一定能实现的。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扩动意识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知识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学生若能大胆质疑,主动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便能开启创造思维的大门,产生创造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充分运用质疑教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现代教育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教育提倡重在探究质疑,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们结为知心朋友,激发学生的热情,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如在教《月亮的心愿》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再由教师读课文,要求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像,然后说说有什么问题要提?开始大家不敢提问,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教师在这种情形下,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精心引导,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有的问“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也有的问“月亮为什么要跟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还有的提出“月亮为什么又希望明天下雨”,看到了天真可爱的学生能提出这些教师预料之外的既生动,又有趣的问题,我感到由衷的高兴,首先就肯定了同学们的聪明,能干,之后马上组织大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阅读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培养。
通过一堂阅读指导课文的教学,我深深感触到,阅读是一种对话,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强调了对话中学生阅读自主性、独立性、质疑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凭借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并使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中发现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涵咏体会,思考感悟,才能使他们真正有所收获。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要求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在教学《月亮的心愿》这篇课文时,我找一个同学读课文,读完了又找同学进行评价。一个学生说:他读错了一个字,于是,其他孩子就纷纷跟着提意见。当时,我注意到读书同学的情绪有些低落,于是,我就及时的加以调整,对同学说:大家的评价不要一味的停留在挑毛病上,首先要看到同学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出不足。在我的引导下,大家先找出了他的优点,比如“我喜欢听他读得课文,像听故事一样。”“我要向他学习。”“虽然你读错了几个字,可是,你的声音很响亮,你可以再试着读一遍。”听到这些评价刚才读书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增强了自信心。这样,学生慢慢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适时地、恰当地给别人以赞扬和鼓励,这样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将来立足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能力。
月亮的心愿
齐读课题,读准“亮”。
3、学生质疑:
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朗读感悟
1、出示全文朗读课件:
学生听朗读,学生听后评价,激起读书兴趣。
2、采用自读自评,指名分段读、大家评的方式读课文。
三、深入朗读,感悟亲情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⑴一天,月亮姐姐在空中散步,她来到一个小女孩家的窗户前,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课件)
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说。
意在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能力。
⑵此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月亮说的话:
指名读。
读完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⑶思考:
月亮为什么要跟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读感受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2、角色表演,理解体验:
⑴可是,当月亮来到另一家窗前时,又改变了主意,想让明天下雨,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⑵引导看图:
月亮看到了什么?妈妈和珍珍在说什么呢?
⑶小组合作读珍珍和妈妈的对话。
⑷学生表演读。
⑸如果你是珍珍,会怎么样决定?
⑹你觉得珍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夸夸她。
⑺月亮看到这一切,听到这一切,她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自由说。
齐读月亮的想法。
⑻月亮为什么又希望明天下雨呢?
3、合作讨论,联系实践:
你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了吗?
珍珍的心愿是什么?
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
4、配乐朗读,升华认识:
学完了这一课,你有感受吗?
为爸爸妈妈做一首小诗:
“如果爸爸妈妈是……我就是……”
四、课外拓展
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读儿歌。
五、指导写字
1、读生字,说词语:
太(太阳)(卡通太阳图)
早(早晨)(早晨景象图)
亮(月亮)(卡通月亮图)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说说如果你是小老师,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哪些笔画。
4、学生练写,纠正坐姿。
5、展示评价。
对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读、看图说词语进行巩固,防止回生。
在写字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
六、实践活动
1、(出示课件)童谣《大乌鸦》:
背童谣《大乌鸦》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并说给同学听。
让课文的学习和生活的体验相结合。
教后反思
这堂课虽然我的准备很充分,但是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的环节没有到位,像导入时学生说各自心愿时,还没有充分打开学生的心扉,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说自己的心愿,导致课堂气氛还没有充分融洽,学生的情绪不够积极。
在课文教学中,有几个朗读的环节被我忽略了,如第一段的齐读,对话的男女生表演读,所以读的不够到位,不自然,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学生便不能很好的体会。
因为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不够长,所以我穿插了《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律动,可能时间上比较靠后,好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堂课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天真与活泼以及一颗童心,让我感动。像小朋友们说自己的心愿时纷纷说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活一百岁甚至一千岁,看得出对父母的那份深情。在即兴做小诗《如果……》时,思琪说:“如果爸爸妈妈是天空,我就是天空里的一朵白云。”逍遥的“如果爸爸妈妈是大海,那我就是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孙林梓的“如果爸爸妈妈是一棵大树,我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如果爸爸妈妈是太空,我就是地球。”“如果爸爸妈妈是太阳和月亮,我就是小星星”……孩子们童稚的语言,胜过文豪们的千言万语。
课堂是活的,在课堂上有许多想不到的生成和创新,这是我目前的教学中尚未重视起来的,这需要我去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多学习,多请教,让语文课堂上充满生机。
学习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到月亮的心愿。教育孩子从小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自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录音,谈话导入
1、放歌《祝你生日快乐》。
2、谈话:
小朋友,你爸爸妈妈过生日,你想送礼物吗?
你送过礼物吗?(如送过什么礼物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理解心愿的含义。
3、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天上的月亮也有自己的心愿,你们想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吗?
(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月亮的心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并勾画生字。
3、学习小组一起组词,共同解决疑难生字的读音。
4、全班一起读:
师生共同正读音。
强调轻音字词语的读音。
三、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图一):生观察图,师提问:
⑴图上画了什么?你能把你从图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讲出来吗?
(生回答:笑着的月亮……)
学生回答后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看图,能猜猜吗?月亮为什么笑?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自由言论,师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测,相机引导。
(猜的较准给予鼓励)
②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读出高兴的语气。
要求学生在读第二自然段时,体会并感悟月亮自言自语的心理,通过朗读来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语的意思。
2、(出示图二)学生观察,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⑵图二中月亮的表情与图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①学习小组之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3~7自然段:
⑴学习小组朗读。
⑵分角色朗读。
4、学生朗读课文后思考并回答:
珍珍想去郊游吗?
珍珍的心愿是什么?
5、再次让学生观察图:
通过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说说两幅插图的内容。
(师让注意两幅图中月亮的心理想法。)
⑴学习小组一起说说。
⑵每组代表说说:
比比赛赛,看哪一组说得好。
(说得好发给小红花或五角星)
⑶根据学生代表的发言,师相机夸夸文中的珍珍,并教育学生向珍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学习8~9自然段
1、抽生朗读课文。
2、师提问:
月亮听了妈妈和珍珍的对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读课文并勾画出答案)
生齐读答案。
3、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⑴朗读后讨论: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⑵学生讨论后抽答并相机引导、教育学生从小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三、识记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字,生自己读。
2、去掉拼音读:
⑴学生自己读。
⑵男生读,女生读(男女赛读)。
⑶分小组赛读。
3、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词,是怎么认识的?
⑴学习小组一起讨论。
⑵抽学生说说。
4、读生字组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齐读全文。
2、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五、书写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结构。
2、生自己说说怎样写好这些字。
3、学生书写生字,师相机引导:
让学生了解“女”和“女字旁”的区别。
4、展示作业,互相评价。
六、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1、摘果子,看看谁摘得多。
2、四人小组开展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接得长,例如:
女(孩)(子)()()早(上)()()()
七、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月亮的心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本单元的课文教育思想以宏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为主。本篇课文是一篇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中,力求扎实语文基本功(识字、写字、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感悟,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根据本课的设计以及本节课实际实施的情况与效果,特做以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 巧妙的导入,事半功倍。
在导入这一环节,板书“心愿”并让学生自由谈今天在场的爸爸妈妈有什么心愿(刚好是家长开放课)和自己的心愿,再板书“月亮的”,让学生质疑,学生兴趣高涨,效果很好!
2、 多种方法,巧识生字。
本课需要认识的字有十三个。采用了让学生从文中找,画出来,并将生字在课文中的好朋友(词语)也找到的方式初步识字;再读课文,去课文中同生字宝宝打招呼再次识字;再读文中的生词;玩猜字游戏;让学生间共同分享识字、记字的妙法;找小老师领读等方式让学生识字,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了生字。
3 、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以生活体验来朗读课文
怎样才能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表达出来呢?在指导朗读对话一段,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1、(投影)妈妈说:“珍珍,早点睡吧,不要太累了,明天你还要去郊游呢。”“妈妈,我不想去了。”“明天还是和大家一起去玩玩吧!” “可是,医生说您的病还没好呢!” 同时出示图片:妈妈正躺在床上,珍珍正为妈妈端来洗脸水和毛巾,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妈妈说话时的语气。 孩子们读得很投入,很认真,尽管他们说不出虚弱、心疼这样的词,但从他们的语气中,我听得出来,他们已经充分融入了课文的角色中;也能感受到他们也被珍珍感动着。
例2:在孩子们分析完月亮的2个不同的心愿后,我请孩子们在仔细观察月亮的表情图,体会不同,想象,两天后,此时的月亮,又将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孩子上来画表情。所以在最后一段的朗读指导中特别舒心,孩子们在简笔画中明白了月亮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等。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足与疑惑的地方:《月亮的心愿》虽然是个童话故事,可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寓意也很深刻。作为一年级八周岁的小学生,应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课文分析角度方面应如何去把握呢?在识字、写字的时间方面如何能更均衡一些呢?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思索。
《月亮的心愿》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引出了要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情的课文。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个教学片段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设计特别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优点是给予了孩子们充分读的时间,充分去感受读的快乐。然后从同学的评价中去感悟课文蕴含的情感。在新课程下小组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了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如分角色朗读,一个学习小组内肯定有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这就可以互相影响。还有让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觉得也很好。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完课后,我将近用了20分钟的时间来讲讲班级中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举例说了爸爸妈妈是如何的关心我们的成长的,我们要体贴关心父母长辈。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半的小朋友感动得哭了。下课后我又找了几位小朋友谈心。孩子们都认识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表明自己要好好孝敬父母。我觉得效果来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的教育效果真的很起作用。
学习目标:
1、认识“帘、另”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语境理解“商量商量、照顾、悄悄”等词语。
4.感受珍珍照顾妈妈,关心家人的美好行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直接板书“心愿”。谈话: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老师小时候的心愿呀,是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老师的愿望实现了。那你们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是啊,有了良好的心愿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相信大家也能实现。其实,不光你们有心愿,连月亮也有自己的心愿呢!)
2、板书:月亮的心愿(“亮”字书写到田字格,请小朋友注意看,老师是怎么把“亮” 字写漂亮的)
(1)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自由说)
(2)齐读课题,读时要注意轻声。
3、过度:(质疑)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文一起去找一找答案吧!
出示要求:
1、给课文标上小节序号。
2、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新词。
3、想一想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3——8小节,随文识字。
( 生读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完成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
(1)出示3至8小节的生字:
小女孩 另一家 照顾 生病的妈妈 太累
医生 悄悄离开
(1)带拼音认读。(指名读,齐读)
(2)四人小组记一记生字,说说识字方法。
(3)去拼音认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把生词送回课文,再去自由读课文,看看是否比刚才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自由读文)
4、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让明天是个好天气,明天还是下雨吧)
5、月亮为什么希望明天下雨呢?
(1)(自由读课文3至8小节。)
(2)、指名分段朗读,随时正音。
(3)、找一找,珍珍为什么对妈妈说她不想去郊游?
a交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b珍珍是怎样照顾好她妈*妈*的?(看图想象珍珍照顾她妈*妈*的情景,理解)
(看图理解“照顾”)
c那珍珍她是真的不想去郊游吗?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d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她吗?
出示:珍珍,!
6、珍珍这么关心妈妈,真能干!那你们能把3——7小节读的更好吗?
(1)指名读
(2)齐读
7、这一切刚好被月亮看见,瞧(出示第8小节,齐读)
8、从这里你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吗?
(1)(悄悄地告诉老师,悄悄地告诉同桌)。
(2)美美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小结设疑
师:月亮一开始的心愿是什么呢?最后月亮的心愿有没有实现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四、学生自主指导书写
(师: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主动地学习,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老师想让大家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五个生字写得漂亮)
1、(出示:女、太、气、早、去),每个字描一个写一个,开始吧!
2、写好后及时评一评。(评出注意点)
3、作业:写字。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评价,激起读书兴趣。
2、学生读课文:
⑴个人自由读课文,自己评价。
⑵同位互相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⑶指名分段读,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⑷教师总结。
四、细读讨论
学生细读课文,读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爱。教师提出问题“月亮刚开始说去跟太阳公公商量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可是后来月亮为什么又想让明天下雨?”让大家讨论。
五、疑读课文
课结束前,教师布置学生读课文思考:
读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讨论上节课布置的问题
二、学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⑴读课文找生字读。
⑵自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⑶互读,互查。
2、教师检查读生字:
⑴按序抽读生字:
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
⑵按序将生字贴在黑板上,要求自读三遍,一遍比一遍快。
读后开展计时读字比赛。
⑶打乱生字后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记生字:
⑴你觉得哪些生字容易记?让学生看黑板上的生字找一找。在学生找出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记的?还可以回忆一下学过哪些偏旁的字。
⑵其它难记的字,可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进行识记。
三、巩固生字
教师课前准备好课件或投影片:
将结构相同的字分别放在一起,教学时依次出示给学生看,学生读后找出其中的秘密。读过生字,同座比赛组词,最后出示全部生字,让学生快速读,拍手读、比赛读。
四、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巩固读生字
1、按序读卡片。
2、打乱顺序读卡片。
3、学生读自制卡片。
4、游戏:
教师读出一字,学生快速拿出卡片,并读出生字和反面的词语。
二、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点、难点:
⑴“女”字和女字旁在书写上的区别。
⑵“太”字是“竖撇”,写好“竖撇”,最主要的是要“先竖后撇”,就是先写竖,由竖中弯下写撇。
⑶“气”字要写好最后一笔,弯处要写得像一张弓,钩处要有力。
2、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上练写,教师评价。
三、听故事或交流课外阅读情况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