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太宰治读书记录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如何在写这个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间失格》太宰治读书记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人间失格》太宰治读书记录【篇一】

《人间失格》写的不只是叶藏,也不只是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在有些时候对于我们也是很适用的的伪装一副面笑脸迎接别人,对于别人的婪求无法拒绝即使让自己受伤也不想给别人增添麻烦。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热情,进而对于人生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仿用抑郁症。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甘做一个犬儒。不敢正视眼前的苦难,只是想着逃避,甚至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这一切难道我们能说绝对没有吗?

我们匍匐于某种外在强加的道德与价值标准之下,边受着它的逼迫,事突上心里也清楚见对自己的压迫,一边却又不断地扭曲自己,不疑自己,终于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有它的特殊性,它不能反映一个时代更不能反映大多数人,只是太宰浴自我手剖后的医疗报告表,所以不凭对号入座,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夸大的成分。然而,这样一部作品竟然在文学史上如此重要,同时也深入n。鲁风说:精神的癖,让像太宰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打破什么却又没有万向,他的澜普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虽然太宰治,被称为无赖派文学大师,这本《人间失格》也是一本饱受争议的破灭2木,但我却想把二无颖”二字转换为无奈”,深深叹是这个独一无二的人,何为太师?力伟大众人?用者共回只是做了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事,所以还不她把他叫做独一无二的人,太串治的一生充病传奇,五次自末,四度殉情未遂。

读这书书的第一遍,我的心情是压抑的,硬说太军治颓废消极,是非常不公平的,他其实是很可爱,很温柔的人。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我从这位“厌世者”写下的文章中,看到了对美的追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间失格》之于我的意义,也可能和别人不同。然而这位小人太宰治先生对世界和自己的爱却是不容置疑的,现实中有的人把吃饭看成重要的事儿,宁可饿顿,也绝不将就吃口。有些人把感情当成神圣的事儿,宁可孤独终老,也绝不将就找个人结婚。有些人把生命的体验当成至高无上,既然不能忠于自我去生活,不如在虚空中沉沦。或许,这就是泊在我们中间那些人间失格者”的逻辑,而我们很早就会被教育到,如果秉承这样的态度去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你将毫无立足之地。

我们应该学会从容生活的不美,宽容自己的言不由衷,抛弃发于自我的生活理想,我们才能够过得更好。希望和悲剧只存在在你的书中,而不是你的身边。

《人间失格》太宰治读书记录【篇二】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作者太宰治借由主人公叶藏的人生遭遇,巧妙的将自己一生的遭遇与思想刻画其中,并且借此提出身为人真切的痛苦问题,从带涩的行文中更能体会其内心深处的苦楚。

如果你发现这个世界残酷、复杂以致难以忍受的时候,你是否会选择这种“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的颓废性的人生哲学?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揭露了人的阴暗面,揭露了每个人所展现的不真实的自己的虚假的一面。在作者看来,自己被认定是颓废的。在世人眼里“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那样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谓的处世之道教养出的做戏的习惯,伪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应该讨好的人,这个碰着棉花仿佛也会受伤的谦卑的人,只能用这种做戏的方式,保留他那颗圣洁纯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间失格》描述的不是颓废的精神,而是极度的理想主义、因太过高尚而迎来破灭的理想主义。

读完此书,才真正理解了书中的一句话“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他受伤,他甚至会被幸福所伤”,作者敏感脆弱及纯粹的内心,让他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迈向完美,注定了其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被他的纯粹致疾生亡。他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也许他的看法太过偏激,世人么,总是相信时间有真情和温暖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离合,最终,仍旧是孑然一生。没有人会将胸膛剖开,将躯体内的阴暗秘密全数交予他人,只是为了一生中那个短短的瞬间能够感到丝毫的被在乎的温暖,略微带些自弃意味的选择轻信。叶藏不愿意轻信,脆弱单纯的心灵岂能接受随时而来的打击。面对阴暗、扭曲、脆弱,固执的呆在自己的领域里。这可能就是作者最终选择投水的原因吧?

这本书说到底我觉得并不是倡导悲观主义,更多的是理想主义。

《人间失格》太宰治读书记录【篇三】

《人间失格》是一本放在书架上很久的书。翻了几页之后,我就深深的郁闷了,再也没看过。直到前几天弟弟说在读书,刚成立了读书小组,然后和这本书重逢。

坦白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在读叶藏的故事,而是在回顾和分析自己的过去。这个过程很痛苦,也很艰难,但也很刺激,也很快乐。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过去?如果你有过一段默默无闻的孤独时光。

叶藏生长在一个老式的农村家庭。“大家板着脸吃饭,就成了仪式。全家人,最小的和最小的,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在暗室,有条不紊的安排饭菜。即使没有胃口,也要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如此压抑的气氛使他对用餐时间充满了恐惧。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萧也藏族如此敏感,充满恐惧和渴望与他人交流。也许是因为他生来体弱多病,生来郁郁寡欢,很少与人接触,这让他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为监狱画画。天性善良的生命的开端,在他从书本上学到的绝对正确和错误中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当他看到这个世界和他所想的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时候(比如看到成年人的虚伪若无其事),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才是正常的。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一方面鄙视道德要求高尚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畸形,渴望融入这个世界。潜意识里,他想成为一个俗人。而不是活得那么苦那么惨。有相当一种自负,大家都喝醉了,我一个人醒来,但这只是他的想法。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叶藏,那就是“乱”。像叶藏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敏感,偏执,blx,害怕伤害,极度害怕人际关系,以至于在处理的时候害怕,自我认同感低。但是,面对一个与自身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世界,有些人选择了极端对抗,可想而知,他们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叶藏选择了伪装自己,讨好别人,努力做一个能融入世界的正常人。正是这种伪装和偏执,让他始终置身于世,每天挣扎的灵魂难以救赎。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话题。叶藏,可悲的是,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也不能客观的认识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饿不饿。他的一切都取决于别人的喜欢和要求。可怜,可悲,可悲。

但是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艰难。只是我选择了对抗,固执己见。现在看来,年轻的时候多一些磕磕碰碰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不残忍,就无法顿悟。如果你一直像叶藏那样装模作样,逞强,总有一天会不知所措的。徐和叶楚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心路历程,读书笔记,所以我在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很理解他,但我不可能同情他。哀悼它的不幸,生它的气,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叶藏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所有的挣扎都是真实而痛苦的。但是,在外人眼里,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做作。即使走过那段路回头看,也会骂自己傻。但我也知道走出来有多难,有多黑暗,有多无助。

很遗憾,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讲和。叶藏终于后悔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做了这么多努力,他发现自己终究做不了一个正常人,灵魂依然无法救赎。更悲剧的是,这不是别人的错,而是他自己。他的灵魂有问题,很难修复。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像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突然破碎的身体时的悲痛。他没有勇气,找不到融入这个世界的方法。

而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病人,现在的WINNER,无法以更大的善意去理解和关心叶藏,有点冷漠,这也是我的悲哀。但我很庆幸,有时候冷漠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并不以此为耻。毕竟我只是人群中的俗人。

愿所有迷茫的人,立志做自己,都能与世界和解。幸福生活。

《人间失格》太宰治读书记录【篇四】

依旧是在火车上阅读的《人间失格》,我想高铁开通了之后,估计很少有人怀念三个小时的火车,各方面体验虽然差一点,但是给了我一段安心的阅读时光。

我在犹豫要不要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或许不写,装作没有读过才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的时候全然被作者带领,沉郁卑微的难以抑制,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少年或是青年之书,也不是什么好的自传,若是我推荐的话,我会说:“一个阳光的健康的青年不应该看这部作品”,或者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应该读这个作品”。这个作品就如同文中阿叶小时候的自画像一般(不对,这个名字也是不能被提起的,像是禁忌之名),如同恶魔的低语一般,把人引诱至无路可退的境界。千万不要从任何的角度分析此书,寻找悲剧原因的努力注定是徒劳无功的,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在一开始就被作者写就了的,读这本书,就是沿着悲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令人发狂难以抑制一般。

简明扼要的讲,人的自我毁灭的倾向。可怕的不是这种毁灭,而是在预设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引诱着的毁灭,偏偏自己没办法左右。

我非常害怕询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书名为什么叫做“人间失格”,究竟谁是“人间失格者”,这样的问题会被迫让读者在脑海中重温书中的情节,是陷阱。

这种自传是不能读的。应当放到书架的最深处。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看太宰治《人间失格》小说有感


看太宰治《人间失格》小说有感

今天抽空把暑假逍遥同学推荐的《人间失格》这本书看完了,快80页的书我愣是看了三四个小时,我记得上次,就是前几天看余华先生快十四万字的《活着》也是花费了三四个小时,虽说字数不一样,但是用时却是一样,都是好作品。我记得今天是我第四次打开这本书

前三次每次打开看了将近十页左右就因为其它事给耽搁了。这次一口气看完,深感受益匪浅。不然今天朋友圈也不会发了二十条仅自己可见的动态,确实是读完后心里的感触挺大。

文中主要有大庭叶藏、良子、静子、繁子、堀木正雄、比目鱼、涩田这些人,以叶藏为出发点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坦白讲,太宰治先生文中对于人性“邪恶”的部分刻画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真是入木三分。

我想说我从未看一本书看的如此过细,读几句就停下来做笔记,我想读到好文章的人总是忍不住去说几句,因为达到共鸣。周国平先生讲“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对心灵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决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的确如此,因为精神的共鸣使得我们开始欣赏一个人。

阅读使人清醒,最好的鸡汤莫过于真正潜下心去阅读,可是浮躁的人越来越多,鸡汤的营养就变得越来越难汲取。有些人不能从中感悟,却把阅读说的一无是处,偏见源于无知,休怪焉,休怪焉。

我像一个失意的文人,总是苟延残喘般抒发自己低迷的情感。夜晚的我比较理智,可以做出一系列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条款条约,可是一到白天就一如既往的沉沦,这就是懒惰和拖延,说穿了就是逃避自己可能承受不了的责任,于是就一再的与自己的内心推卸挣扎,直到最后无可奈何才会束手就擒。

第一次看一本书有这种感觉——害怕像散场的电影一样迟早要结束,这种感觉很失落,虽说知道此刻欣赏的美感是存在的,是美好的。但一想到一会儿会看完这本书,就会失去这种美感,内心就会立刻贫瘠,就会失落,这是什么样的矛盾心理才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居然害怕看完一本书,还是说太宰治先生的文章写的太好。

每当从书中得到一丝快乐或慰藉时,我都会不断反思自己怎么会在某些时刻短暂沉溺于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之中,每想于此,我就觉得自己自制力不够强大。多读书,终究是百利无害,开卷即有益。当一天过完后,你发现你思考时的理性时间多余感性时间时,我想说那就是成熟了。人总是对不可控的区域感到深深惧怕,比如某片阴影或刚好置身于黑暗之中,这样的环境总让人心生敬畏。

当下的自在敷衍必然为日后的坚决不留情面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我们能成为那种能从书中感受到快乐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这么多人,并不是很多人能随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突然间领悟某种道理而怡然自乐的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我们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太宰治《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


太宰治《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

《菊与刀》的作者鲁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经分析过大和民族国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当人们提及日本人时,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极为迷惑的,‘但是,又……’等词句……一个严肃负责的观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时,是不会一方面说这个民族彬彬有礼,同时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傲慢’;不会说某一个国家的民族无比顽固,又说‘但是,他们也极易适应激烈变革’,‘……从很大程度上讲,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对于日本人矛盾的国民性,早已成为日本论著中的论述脉络,无数的矛盾在理性思维推理下无法成立,然而却又如此真实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大概是能证明这个命题的最有力论据。

1948年,太宰治写下《人间失格》后便跳河自杀,《人间失格》无疑成为天鹅之作。作为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是太宰治人生轨迹的复刻。大庭叶藏近乎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与女友相携自杀自己虽然幸存却因为女友遇难而获教唆自杀罪而锒铛入狱;他思想反动,参加非法的右翼社团;他终于静下心与一个女子相爱并结为夫妻,却因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他选择吸毒,不时寻找短见。后来,大庭叶藏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抛弃了整个世界,然而却也可怜地被世界抛弃。

不同于川端康成的传统日式写作,或是村上春树式的脱亚派写作,太宰治的颓废无赖派在日本文坛上一枝独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叶藏,显示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骄傲和懦弱同时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绝一切妥协,然而却对现实无力也无心调和,这是对大庭叶藏或者说是对太宰治的颓废最合理的描写。纵观太宰治一生的经历,对比《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两人就像是实像和镜像一般,不谋而合。太宰治短暂的一生中,有五次携不同情人自杀的经历(除最后一次外,其余四次均获救,而他的情人无一逃脱厄运),这样的特别经历,即使是在战后日本作家频繁自杀的怪圈下(如川断康成,三岛由纪夫等著名作家),也是十分罕见的。

一个作家的写作常受到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参照太宰治的经历以及日本战后作家群风格纷繁复杂的现象,可见太宰治的写作与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太宰治生于明治42年,卒于昭和23年,日本经历着对外殖民受挫、战争失败被迫投向美国、封建传统社会被迫向现代化转变、武士道忠诚遭到质疑等种种创伤。人们开始对那个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颓废。一方面,他骄傲地认为“即使悲哀会因此尾随而至,也无所谓,一辈子只要有过一次狂暴的欢乐就够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又只敢向上天控诉:“不抵抗,何罪之有?”

这种矛盾,造成对太宰治,或者严格说是他笔下的大庭叶藏的评价在学术界争论颇大,痴迷者有之,围攻者更是不在少数,客观来说,即使他生前死后一直处于毁誉参半的境况,但对他的评价,还是依然需要按照某个日本作家所说的“无论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他的作品总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李,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灵魂,让人无法逃脱”。诚然,当读者的感情与作品产生共鸣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包括颓废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笔戳向了那个时期人们心中不愿意或不敢提起,却又难以回避的懦弱,这不免有些令人尴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对太宰治的不满,但是回过头想想,苏醒懦弱难道不是一种呼唤人性的行为吗(包括三岛由纪夫本身因无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灭而选择的自杀,也可以算作是某种懦弱)?在某种程度上,这无异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这样一个人,某些时候如神一样启迪、解放世人的人,却以死作为谢幕,而不是苟活于世,究竟那一个更值得肯定一些,我们无从解答。如他所提的问题一样:“请问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只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

太宰治《人间失格》小说读后感

今天没有云,天空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可是却连一颗星星都没有,有些失望……?反正这是题外话……

这星期烤完第一次月考了。愉快。烤完不知道为何,比前几次都还要愉快,虽然烤试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这段时间我感觉很……挫折。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形容内心的想法,有那么一点悲伤、一点憎恨、一点不解。啊,还有一点吃醋吧。虽然不是那种吃醋,可是总有点酸酸的感觉,这应该是不舒服吧。

然后和同学借了那本《人间失格》来看。是日本作家太宰志的作品。听说写完这本书的几个月后他就跳河(还是海?)自杀了。虽然这本书不多,但意外的在阅读每一句的时候都要仔细思考。

嗯……结论碍…这个主角大概就是所谓的“世上的最客观”吧。(虽然“世上”的定义模糊,反正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吧。)并不是说他怪物,他只是不了解一般人的思维模式。但这一般也不是可悲,毕竟如果说“活在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为什么活在这世界上”的话,他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目标——了解他人。

在读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是没有最客观的人存在的。因为那样他并没有“自己的思维”。但作者明显的描写出了这个可能性。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不,就算他是为了自己而活,大概也只是世界所映照的摸样吧。

人家说读了太宰志的书就会深有同感。我并不会不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我也有所论点可以加以反驳他。有些时候并不是“不了解“世人“”就会害怕他们。这其中的情感很复杂,很复杂……如果说带有憎恨说不定也有可能。就算以自己为中心太过于弱小,但是自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很强大的。

“没想到人变脸跟翻书一样简单。”——这句话我极为深刻,各种原因吧。

书里面曾经有一段是主角和他的酒友坐在顶楼聊天。(第三手札)有讨论到相反词的部分。“例如光明的相反是黑暗……”关于“罪”的相反词,到最后主角的思考还是没有明白的指出他最后的推论。但如果就我来说的话……我想……也许是“自由”吧。(这时候如果有人要吐槽“自由的相反词难道不是束缚吗”,嗯,那又怎样,反正白的相反词又不是黑。)他所提出的“罪的相反”都有束缚的因素存在。而且我想,也只有“自由”是超乎于法律的吧。

——可是呢,拥有自由并不代表无罪。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小说人间失格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一篇优秀的这个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的内容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小说人间失格读后感,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小说人间失格读后感(篇一)

《人间失格》全书都弥漫着一股颓丧、自暴自弃的气息,甚至是厌世的,读至一半,我开始疑惑它的悲观基调为何会在书榜中常年居于高位。

以第一人称描写的主人公,有孤僻性格。从童年开始,“我”的内心思考问题就十分消极而深刻,深刻是往消极中不断延伸,已至于“我”害怕和惶恐去跟别人交流什么,但是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搞笑。用极尽搞笑的方式去面对任何事情,伪装自己的悲观内心。一旦出现看穿他的人,又会陷入十分的惶恐。

主人公的性格并非社恐,生于富裕有威望的家庭,是家中比较小的儿子,父亲在家庭中是颇具威严和地位(在外当官),对父亲有一定的害怕,但父亲对他并没有很严厉。抱着主人公的性格何为从小开始就如此悲观消极的疑问一直读完。之后的人生,也是一步步越走越坏,在高中时代就参加地下运动,结识狐朋狗友,吃喝嫖赌,然后以一次和有夫之妇的跳海殉情被救为界限,正式被家中断绝关系,从此更是自暴自弃,穷困、欺骗、睡女人、酗酒,到后来毒瘾成性,被关进精神病院最后被家中大哥接回乡下养病。

主人公认为他人生的错误在于父亲和比目鱼。父亲并没有露面处理,担保人是讨好父亲的门客比目鱼。他无处可去,学业已荒废,暂时住在比目鱼家中。为何要将大部分原因怪罪在比目鱼身上,是因为怪比目鱼没有很明确的传达主人公家中的意思:如果还想继续学业,那么家中会帮助他、赞助他学费回到学校。比目鱼出于心机的“好心”,告诉主人公自己考虑接下来要怎么办,他会给予帮助。自此传达的错误信号,让主人公不想给他添麻烦,或者供养他从而厌烦他,从此人生道路偏离。

这是书中“我”的观点,可以看出,“我”没有一点积极心态,把人生偏差过错轻易归咎他人,(假使“我”得知真相,但参考“我”的习性、性格,人生也不一定会回到正途)并且“理所应当”地越过越混,一直似乎都是在寻欢作乐又穷困潦倒的边缘亦梦亦醒,又异常孤独。

书的最后附着上了作者太宰治的生平轨迹,太宰治本身命运曲折,书中很多主人公的经历和都与他类似,最明显的是主人公和作者都多次尝试自杀,自杀的方式几乎相同,可以说本书也是他自身的一些自述。

对于作者的自杀原因,我们无从而知,从译者的推测中可以窥中一二,他是这样一个内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温柔的人,对待女人即使如此,因而无法拒绝情人的自杀提议。折射至《人间失格》中出场的女性也颇多,占据大幅,各自抚慰、陪伴过主人公一段时间。

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要研究过日本历史和文学发展史,才能更深刻体会。了解生平后发现太宰治是日本一个重要而多产的作家,主导着当时二战后“无赖派”文学。本书是我读过他的第一部作品。有机会去研读日本史后,在读作者一些其他作品应该会更好。

所以,理解浅显的我,怕不好下笔,也拖延和中间搁置了这篇读后感。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小说人间失格读后感(篇二)

今天终于把这部名篇粗略地读完了,对于某些心理活动的刻画打心底有了许多感触,虽然引发了自己一些负面情绪,但不得不佩服笔者对人性悲剧本身的刻画功力。,《人间失格》描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灵魂,置身于人世间,看似无异于他人一样生存着,但始终无法理解人类的生活,恐惧人类,却又无力反抗,只能逆来顺受讨好人类,身在人类当中,灵魂却彷徨在人世之外,被人世间的风刮得千疮百孔,这个人就是主角大庭叶藏,叶藏是一个对人类充满恐惧,只能戴上面具扮演丑角来和人类相处,直到死都无法理解人类的这样一个人。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间失格》是我读过的书当中比较特殊的一本,本书一直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和作者的生平高度一—致,作者太宰治写完这本书之后没多久,第五次自杀,成功辞世,对他来说,这大概是最好的解脱。作者以自传的形式诉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真实而又深刻,小说主人公叶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药物麻痹自。我,自杀,辗转于多个女人之间,药物和酒精侵蚀了他的身体和灵魂,他痛苦不堪,却又无法挣脱。

非常沉重的独白,是人生绝望的极致,太了解人生,也就绝对悲观,这也许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与他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一个幸福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选择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间失格,读过便相当于一—次心灵的洗礼,洗礼过后,依然要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告诫自己,要好好的活。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小说人间失格读后感(篇三)

1。叶藏本人真的太卑微了,能感到他本性善良,但是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也许是缺爱导致的,我觉得有点讨好型人格。又因为他心思的敏锐和对人性的洞察,使得他又更多看到人性的恶,尽管良子代表了人性的善,可是这个善竟然也会被恶利用,经受本不该她来承担的痛苦。

2。这本书应该是从头丧到尾,我也没看到什么对于生的希望,只能说如果最差的不过如此,那么我的生活似乎还有救,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生活,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因为本来生活就很难,我们不能一步一步丧失做人的资格,当然他并没有丧失做人的资格,只是他一步步就这样走向了这个结局,对生活的失望还有羞耻感,对人性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惶恐不安。

3。再看了一下太宰治的生平,只想感叹作家总是与众不同,跟俗世格格不入,我竟然还生出一点羡慕来,他肯定是有才华的,所以才写出那么多的作品,可是又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哀,以为他过于良善和敏感,但若非如此,又无法写出人间失格这类悲观到极致的作品,很矛盾。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小说人间失格读后感(篇四)

人间失格~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这是主观的一句叙述,作者就是这样一个自卑到绝望的人,读书我总觉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和侧重点都是自己主观的感悟,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这本书我觉得要有阳光心态的外向的人去看蛮好,因为长生之花,最绚烂美丽的生物多生长在腐朽,潮湿阴暗的接近死亡与绝望的地方,但是我觉得的它的存在就代表着一种希望,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的去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读这本书前,我不理解抑郁能给人带来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天真的以为只是自己主观的恐吓自己,自损,怯懦,但是看了作者很多的心理描述,我觉得它真的可能是一种病,跟感冒一样,需要治疗,不是主观上单纯对自己的恐吓,也不是一两句那么简单,有人说这是一本致郁的书,我觉得看起来相对轻松,因为很多人的视角可能更多的是同情,怜悯,虽然有很多跟自身相似的阴暗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整体上像是在读别人的故事,没有融入其中就很难有那种震慑和伤害,毕竟多数人还是正常的,不过过于低沉的,可能会带来困扰。

不过总结一下我还是觉得,人间失格是作者觉得自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因为自己的软弱,曲意逢迎,从小就变态的心理人格,但是也告诉了我们,这都是他自己以为,所以做人要有一个强大的人格自信积极,事情总会解决,相信自己才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水不尽因有源,人生需要战斗的事情太多太多,修行就是培养一个坚强的意志,用于承认自己的弱点,接受他,努力变的强大。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作者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理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中,借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描写了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等阶段,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很丧的一本书,看完了才明白人间失格的意思,里面很多很多心里障碍感觉是自己心理失衡场景的最佳还原,好像有一个人直接把你心里那个永远的少年揪出来扔在你面前,没有人想丧失为人的资格,当你处于或走向失格的时候不妨读一读,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警钟​

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人受伤,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我要趁自己还未被伤害之前,急忙就此分道扬镳,于是我如以往一般用搞笑来制造烟幕。

叶藏的内心独白是超世的,他能读懂人内心肮脏的思想,但是他也能装出世人所喜爱的样子,尽管情非所愿,尽管被当做小丑看待。他的一生完完全全是在走下坡路,不,是走向深渊。殉情,吸毒,被包养,等丑陋事件。

我对这个世界渐渐地也不再小心翼翼了,认为世界再也不是令人恐惧的地方。这或许是他内心的转折,因为在他心目中,人,是恐惧的。他不再害怕恐惧,因为他也具有了伤害别人的手段,变得和人一样。既然是同类,有何可惧?

我失去身为人的资格了

我已经完完全全不是人了。

这是叶藏内心最中肯的想法,已无路回头了。是谁把我变成这样的?是堀木?是父亲?还是女人?

我们所认识的阿叶是非常正直,相当机灵的,若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个像神一样的孩子。

再此,送给我的朋友一句话:无暇的信赖心是罪的根源,希望多年以后我们还是认识的我们。

《人间失格》读后记录与笔记 【必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在读了这个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的内容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失格》读后记录与笔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间失格》读后记录与笔记(篇一)

“三张照片,三篇手记”,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

电影版的《人间失格》我是很早就看过的,依稀记得是大二,只记得画面阴郁,似乎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沦落生活,伪装,不羁,放荡,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写,仅仅如此而已。

好现实的一番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从小的讨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寻死,到后来的寻求救赎到救赎幻灭,他没有解脱,他的结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从小养成,幼时的性格是天生如此还是家庭主导,这就人各执其词了。

此外,可以说主人公的沦落和掘木有密切的关系,从罪→罚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这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见,但往往正是这些遇见影响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贯穿的主线,他通过这两种方式麻痹自己,从中获得慰藉,最终伤害他的也是这两种,让他看破了一切,他以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纯洁能够救赎他,然而,最终仍是悲剧收场,他的唯一希望破灭了,并非是良子的过错,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赖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赖之心总会因为过于信赖别人而遭到玷污。

于是后来又开始重蹈覆辙,他是自我放弃了,他看破了亲情,被友情也是伤碎了自尊,爱情的话,我觉得他从没有爱过一个人,包括良子,良子对于他来说就是救赎工具,否则也不会最后抛下她,人其实爱的往往都是自己。

读罢《人间失格》,文中有几处印象很深,一处是静子和繁子的对话,“为什么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喝酒的。因为他实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处是最后妈妈桑的一席话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酒并不是人们主动就愿意去喝的,似乎,这是一个解脱方式,虽说是一个不高明的途径,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同阿叶说的,他一次都没有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于是他的解决方式便是伤害自己!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人间失格》读后记录与笔记(篇二)

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发现他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书中写的是一个人从小就努力的去讨好别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毁灭,在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之中。其实在书中的一些情节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现实中的生活。残缺的人丑陋,试图迈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却只能迈向毁灭。因为他太过敏感纯粹,所以,注定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

他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与其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遗著,不如说这是他留给这个冷冰冰的世界的遗书更合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藉大庭叶藏的独白表达他的人生与思想:「信赖是罪吗?」「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不论怎麼做,做什麼,都只会徒劳无功,只会让人觉得更差耻吧了!」「苟活著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裏,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著。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

非常沉重的独白,是人生绝望的极致。太了解人生,也就绝对悲观。这也许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剧。

太宰治用书里老板娘的一句话结束这本小说。“我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为人机灵,只要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一个向神一样的好孩子。”叶藏丧失作为人类的资格,不是因为他卑贱丑陋,而是因为他像神一样高尚。他只是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纯粹的人类,因为太过纯粹,而被丑恶的人类社会扼杀。对于神来说,人间无疑是个地狱,因为在心里埋葬着最绝对最纯粹的理想论,所以才更加无法忍受着世上的丑恶。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

《人间失格》读后记录与笔记(篇三)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闲下来去看了看这本著作。惊讶的发现才255余页,居然不是冗长的故事,倒是让我更能静心读下去。

不过一个下午便看完了整本书,大概不同阶级的人看这本书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感受。阿叶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挥霍享乐之后带来的精神上的虚无。而我们,大多是平凡众生,为生活焦虑,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义。

对于前半部分的阿叶,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觉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识人间疾苦,烦恼着不知所谓的事情。越往后看,逐渐理解,我们没有办法拿自身的经历去评价别人的苦痛。为生活也好,为身体也好,为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没有一种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种都能让他生出放弃生命的想法来。

看完全书,我感觉到的阿叶至少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然后他不过活了二十七载。精神上与这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让他少年白头,用烟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经为这种人生感到悲痛,他们实实在在应该是自由的大师,却被污浊冰冷的现实桎梏,变为水沟里的臭石头,眼看着自己污浊。这种痛苦,比死亡来的可怕。

又想到现在几乎是个精神世界觉醒的时代,无数人在重复着这种痛苦。为社会感到悲哀。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600字


当人,我已经完全不够格了。

不如说,我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

一直以来我们带着名为假装的面具。假装朋友之间关系很好,说着笑话一起笑,其实心里觉得他见识短浅,根本没有共同话题;假装今天中午的菜很好吃,其实自己一点儿都不饿,根本没有胃口;假装考试得了高分,心里很高兴,其实自己知道别的学院泄了题出来,背了答案才有这个分数。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假装啊,原来大家都在假装啊,哈哈哈哈哈哈。

笑过之后会放松吗。在太宰治的文字里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可是当书本合上的时候,还不是需要继续带上面具继续生活。

我们活在假装的快乐里,大概正是需要这种彻底的悲剧,才能看清深渊,把我们从深渊中救起。

我肯直面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吗?是恐惧,是躲避,还是接纳?

文章里这些大段大段的心理自述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全是乱七八糟的想法。文学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故事都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意义。文学作品从来不是从毫无意义的人生中,活生生地挖掘出做人的道理。而是经历过相同的感受后,看到作者用语言描述出相似的场景,感到无比熟悉。所以从阅读去窥探世界的过程是错误的,唯有经历过再回到文学中,才能边看边哭,边看边笑。

不仅仅是《人间失格》,其他的所有文学,《桃花扇》也好,《悲惨世界》也好,我感受到的无尽的苍凉。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也就没有所谓的有意义和无意义,每个人都在混沌中漫无目的地游走。有的人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才定义出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幻觉。一切犹如钟摆,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折返,有起有落。

我有自我吗?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2000字


我曾对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恶习困惑不已,那些恶劣的习性到底是我个人的本性还是人类的天性我无从得知。我尝试过各种方法去抵制它们,比如凭借意志力去控制自己的欲望或念头,从思想上挖掉毒瘤,但是这样会陷入自我斗争甚至自我压抑的状态,以至于不得不评估这种抑制过程本身是不是一项恶习;比如通过彻底的放纵自己,想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毒物在一段时间全部耗尽,一直释放到筋疲力尽,显然这是行不通的,恶习会像野草随时可能迎来春天,再次野蛮生长。我想我可能无法做一个彻底的人,纯粹的人。接受了这一点,生活变得容易起来,我却不再是我。

关于是非黑白的思考曾让我陷入深深的迷茫,开始迷茫的时候会迫切地寻找出路,就像一个跌落水中的小孩儿,总渴望抓住一棵救命稻草,我无法描述那种心情,隐隐约约记得迷茫一段时间后是无尽的空虚。那种空虚是无论什么样的恶习都填不满的,这让我感到痛苦,无奈之下,我不得不求助我的母亲,我问她:到底什么才是善,什么才是恶,人世间到底有没有是非黑白。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的母亲思考良久,特别谨慎小心的告诉我这条界限在于是否伤害别人,不害别人是底线。我清楚地记得这段对话发生在高三春天的一个中午,那天的阳光充足,世界是光明的。

《人间失格》(太宰治著)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无法体会作者自杀时的心情和思绪,即使读过此书,我也没有感受到足以致死的情绪或冲动,为不能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到惭愧,人家写了这本书后甚至以死作为此书的墓志铭,而我还想着人死了,书还活着这样的荒唐事。主角叶藏的童年在作者笔下是彻底灰暗无光的,既没有讨厌事物的能力也不能有喜欢事物的状态,小时候的叶藏生活在庞大的家庭之中就像一个木偶人,或者说像一个橡皮人,这显然不是一个儿童的心理状态。我虽然没老过,不知道一个老年人的心态,但我知道童年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佳肴,即使叶藏的成长环境再恶劣,一个孩子也不可能体会到这样深刻的痛苦。我可以大胆揣测作者在以老年人的心态重新审视或体验童年生活,这样的极致体验让我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绝望,当充满美好的童年都不再有点色彩,想必活着已经是一种负担。我开始强烈地好奇是什么使得叶藏走到这步田地。

来到学校之后,离开家庭的叶藏想尽办法解放自己,在这里可以通过恶作剧的方式获得空前的自由,似乎所有的刻意举动都是自我意志的施展,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抗,这样的想法是不允许别人窥见的,但还是被叫竹一的男孩看穿看了心事,这让叶藏感到窘迫。中学时的叶藏觉得画画远胜过于写作,语言向来是充满欺骗的,但是画却能反应他人未必能理解的内心,他在美术班里认识了正雄,一个低俗的混子,并且发现烟、酒、妓女同样可以释放空虚,获得舒适,为此他给自己找了充分的理由证明这样的恶心并不低俗,甚至会有一丝高尚的感情,直到正雄戳破了他的内心。年少的叛逆偶然之间转变为对政治的狂热,与从事政治的父亲背道而驰或与社会主流相分离使得叶藏更好的体会到存在感。年轻的叶藏即使对女人的欲望也不全来自性冲动,更多的是通过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出的游戏乐趣和心安理得的感觉,在一次玩弄的过程,一个女人为他而死,至此,叶藏已经开始出现对生命的轻视或戏谑的迹象,为了获得自己的极致体验,不惜枉顾别人的生命。后来在警局的审讯中叶藏凭借多年演戏功夫表演的正尽兴时,一个检察官再次戳穿了他的虚伪。我想作者年轻时一定是怀着极大的热忱去尝试了以失败为结果的各种追求,而后产生的挫败感造成上述那样作为表象的极致体验。

从局子出来的叶藏曾寄宿在比目鱼家,这让他感到无所适从,百无聊赖。他在本雄家里碰到一个杂志社的名为静子的女人并得以寄居在她的家里。这是的叶藏不仅仅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在精神世界里也有走投无路的迹象,在静子家里带孩子,吃软饭的时候只能软着,叶藏还做不到软饭硬吃。虽然他任然强调自己在绘画上的追求,恐怕是急迫的希望找到排解的途径。和静子女儿繁子的聊天让叶藏显得更加可怜、可悲,对于一个男人活成了这般模样,别人的嘲笑已经不重要了,自己对自己的奚落和讽刺让叶藏感到穷途末路。

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受情绪、感情、冲动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甚至为了内心的极度体验,无瑕欣赏外面的景色,哪怕外面天高云淡,艳阳高照。极度体验给人的存在感和空虚同样强烈,这样的尝试可能会耗尽一个人的精神。我至此都无法了解作者当时的体验或者太宰治整个人生中的感悟。这本书确实在某些方面提醒了我,极致体验的尽头必然是空虚,这让人摇摇欲坠。

实事求是的讲,我对此书及其背景了解很少,只知道作者的姓名,我不知道更不敢确定我所看到的是真实还是伪装。有些事即使亲眼所见也未必是真的,世界上的假象与乱象容易让人迷失,丧失判断真伪的能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