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风铃》读后感55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遥远的风铃》读后感55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遥远的风铃》读后感550字
很久没有被一本书而感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触动很大,那个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悲惨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串串的故事你想知道吗?
主人公小芽从初中生到高中生,从一只蚕蜕变成一只蝴蝶,她经历过仇杀、革命、爱情。她漂亮,圆圆的脸上时不时就冒出两团红晕,天真的笑容再加上与生俱来的气质让她变与众不同;她坚强,老师的不满和同学的妒忌如同洪水般向她涌来,但她,却用着坚强和善良感化他们;她善良,漂亮的外表下是一颗如水般透明清澈的心,接触到她,就会感觉有一股亲切的味道,她总是那么善良,那么惹人怜爱,那么的,坚强而又脆弱
她的人生因江心洲的朋友而变得坚强、精彩。小芽的身边总是有许多朋友:花红、贺天宇、温医生、叶飘零他们是小芽熟悉的朋友,总是一副花痴样的花红、干净沉默的贺天宇、温柔和善的温医生、神秘高贵的叶飘零在江心洲,他们各自与小芽上演了不同的悲喜剧,小芽目睹着人世沧桑,目睹了人性沉浮,她朦朦胧胧中成长,在成长中坚强,因为有他们,小芽才会明白这世界。
她的人生因有江心洲而幸福。在那个悲惨的时代,小芽是幸福又幸运的。她生活在江心洲,她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坚强。她总会想起江心洲的美丽景色,还有那神秘的江猪,她与江心洲上演着一部电影,一部属于江心洲的幸福电影
脑海里浮现着书里的一个个场景,和那遥远的风铃,是谁摇响了那个风铃,又是谁目睹那人世沧桑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六年级读后感600字:遥远的风铃


前些日子,我读完了一本书《遥远的风铃》,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这本书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小女孩林小牙的人生成长过程。故事开始时,主人公小芽14岁,初中生;故事结束时,她已经19岁了。短短四五年中,小芽的身体和灵魂一直在缓慢地裂变着,然后跳跃、起跑。她睁着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目睹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性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一天一天地发育,成长,清醒,最终达到一个生命的高度。特别是小芽在学习方面的成长过程是令人羡慕又使人佩服的。14岁的小芽本来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也很一般。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了老师在邻班的讲课,然后大胆地提问,从而得到了黄规章老师的热烈赞扬。但是她以后并没有继续投机取,而是化表扬为动力,用心研习课本,再一次提出了一个有质量,有水平的问题,获得了老师的高度欣赏。高中阶段,由于小芽基础不好,受到了欧老师的挖苦与讽刺,面对羞辱小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讽刺变为动力,笨鸟先飞,利用别人中午休息的时间发愤用功、多做练习,不懂就问。最终使她的学习成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变成了一个班里同学敬佩,老师欣赏的尖子生!

《学校》一节里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事情其实与聪明不聪明无关,人的一生有一种定数,他的出生、经历、性格、气质、耐力和悟性等等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他一生能成多大气候。我觉得小芽正是深刻明白了这句话,才能在平凡中脱颖而出,成了大器。结合现实想象,这又何尝不值得我们思考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学到小芽的把握机会,争取机会以及笨鸟先飞的这两种精神,还有谁不能成为尖子生呢?

读一读这本《遥远的风铃》吧,它会让我们在经历成长的同时,知道从前的花儿如何开放,从前的庄稼如何成熟;从前的梦想如何放飞,从前的风铃如何摇响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范文一

《山居笔记》中的绝大部分篇什,都触及到我们熟视无睹的暗角,虽然它们谈的是已离我们很远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但它却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遥远的绝响》写的是魏晋时代嵇康、阮籍等文人活动状况。但在文字背后实际上有作者深深的感喟。在秋雨先生的眼里,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的时期。

文章以嵇康为主线,作者行文的心情是一种少有的景仰与钦羡,雅致与抒情中流露着沉痛之感,可谓是岁月跌宕中的情感顿挫。如果没有对大时代的真切把握,而要写出人物的神来,无异于缘木求鱼。

《遥远的绝响》其神韵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更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它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文字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根本在于作者将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笔端,而此间文化生命又是由沉重深厚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真正纯正的主体意识,需要对现实的忧患,对历史的洞察,对未来的执着,对整体人类文化的感悟。而由更高的层次对历史现实进行极其深切的眷顾,其间的忧思、苦恼、欢愉、欣慰,都与历史、现实、未来相契合,由此构成文章结构的立体化主体意识。

嵇康,作者称他为阮籍终身性的朋友,但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他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你看他健康得令人羡慕,帅气得令人倾倒。他的友情与亲情是心照不宣,浓烈到近乎淡薄的。他对他不喜欢的人可以白眼相加,率性而为。但是对友情,有时却又很无奈。他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人性的纯洁,对友谊近乎苛刻的要求,使他一再与朋友绝交。谁能理解他内心的苦衷!

嵇康的被捕、被杀,实际上是高贵的人格无法见容于世的表征,正是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决绝、坦率,是小人和统治者无法忍受的,他的高洁映衬出了一片黑暗,不能见容于群小也就成为必然。中国文人的命运难道就这样多舛?作者除为豪杰逝去而悲郁之外,对钟会之类的小人也毫不留情地敲打了一番。人性的光芒被黑暗吞灭,悲剧正是将美撕碎给人看,行文至此,我们也不禁为嵇康的遭遇一恸。

像嵇康这样的人物负载着当时最精致的文化,却无力保全性命于乱世。他最终为文化、为一种高洁的信念献出了生命,他是平静的。但他不能忘怀的是《广陵散》的失传,他把文化的传递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中间的审美文化开始屹立。他们是先行者,是历史中间物,充满历史的悲剧感。二十世纪的鲁迅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中间物地位,依旧向命运抗争。这是宿命,还是轮回?

如果说《遥远的绝响》就像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写嵇康的这一部分就是其中的最强音!其中洋溢着某种丰厚而内在的东西,作者像一个思想者,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或吸引人们去思索。在他那深厚的思想沙滩上,一种深层次的、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关注逐渐凸现。遥远的绝响回荡在遥远的天际,已经渺不可寻。历史的殷鉴总是血泪斑斑,人性的善忘却总是如一,需要时时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辙秋雨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是诗意与激情,是心灵的颤栗,它启示着当下喧嚣的世界:我们曾经有过那样一个年代,失落了那个时代是中华文化的不幸!文人的贡献不止于此,但它却又是文人表达一片热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范文二

很喜欢这篇文,刚看题目便被它所吸引,遥远的绝响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绝响会是怎样的辉煌呢?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这句话让我很好奇,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让余秋雨先生不敢动笔。看完这文感触很多。特喜欢嵇康和阮籍能够不羁于世俗礼法的框架,做着最真的自己。

阮籍是一个我很佩服的存在。 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直到路走到了尽头。真的没路了?他会哑着嗓子自问,会声声抽泣,会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然后走到另一条路的尽头,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他是不羁的,他也是不困于世俗的。

阮籍更让人感到怪异的,是他对于礼教的轻慢。例如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正是在这种空气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在下围棋,死讯传来,下棋的对方要求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歇手,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在别人惊恐万状的目光中要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才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吐大量鲜血。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吃肉喝酒,然后才与母亲遗体告别,此时他早已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见了母亲遗体又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他完全不拘礼法,但他却是最真。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但他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之深,又有哪个孝子比得上呢?

而嵇康,在我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的存在。随性,是吸引我的最大因素。他的随性和洒脱,胜于七贤里的任何一个。当随性大到不羁的时候,这种无拘束的性格成了他致命的缺点。他从来不知道韬光养晦为何物。从钟会的报复和写给吕巽的绝交书这两点上看,显而易见。

说到绝交书,就不得不提《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与上文提到的性质完全不同,只要对嵇康有一点了解,就知道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友情非常重视。即使下了绝交书,可是与山涛的感情藕断丝连,那种感情的细腻程度,都让我觉得不应该属于这样一个随性的人。

打铁,这项事业,在我认识嵇康后,就变的高贵了起来。他在思想上的归隐和淡泊,甚至高于孙登这样的人物。正好应了那句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还有就是那千古一绝的琴音。对于他死时的那首广陵散议论纷纷,写得也可能过于夸张或多是臆测。但,我却总是禁不住想象,在断头台上抱琴而坐、琴声疾驰于天地间的情景。面对死亡,脸上的镇定自若,心中那份不变的坚持,加上一曲震撼激射的绝响,该有多少人当场倾倒!监斩的那位官员,不知道有没有一瞬间想要与罪犯共饮!?

阮籍和嵇康都是不羁的,都是不为世俗所有的人,他们有才,有情,他们不假,他们最真。

遥远的村庄读后感


遥远的村庄读后感范文一

《遥远的村庄》是讲在刘 亮程的村庄里。那里人花共笑,人虫共眠,人畜共居。读刘亮程的村庄。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来路。我自哪里来?这个永恒的命题在这里可以找到部分的答案。我们都来自村庄,来自那个遥远的村庄。因此,当我们融入城市回眸早已逃离的村庄,我们会发现,我们已失去了许多,比如本色、自然、静观、默想、独处、从容、达观、感喟这些最原始的生命印迹。我们还能拾回吗?

这本书让我们去思考,让我们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思维,发现以前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遭到动摇,她唤醒了一个体内的另一个生命刘叔叔的文字实有闷棍之效。

物欲之心、功利之情,在这个被唤作刘二的笔下顷刻被扫荡干净。所以阅读的时候,便只剩下了遗世独立的清幽与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从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出发,抵达一个仅有一个人的村庄,那将有多远。

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从现有的文化体就如每一座现大化的大都市,都是现代文明合力的结晶。作为文化体,我们身上至少具有这样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认识最好贵的身命体,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因此,万物与我的关系是我主宰万物,万物为我所用。这个思想终究还是会有改变的。遥远的村庄所呈现的阔大、舒展、自在的天地,对所有生命关注、关切、关怀甚至热爱的情怀,以及无视一切无生命为有生命的包容、宽容甚至感激的胸襟,让我们有了一面映照的镜子,有了一面反思的壁墙。

《遥远的村庄》读后感范文二

城市没有乡村,所以它总是那么的喧嚣。每个人都从自己的村庄走向城市,再一次的回眸,我们已失去了太多太多。

我们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加繁忙,我们有自己的任性,自己的固执,慢慢地,我们和父母争吵,扬言说要离家出走,有人说:亲情去哪了。它丢了,被我们残忍的抛弃,我们以为心伤的只有自己,殊不知,有人比我们更痛。龙应台曾说:我们不是两代人的问题,而是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有我们的叛逆,父母有父母的见解,当我们无情地夺门而出,可又曾感受到背后那个孤单的身影,想要追回你却又不敢声张。所谓的父母,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你是否幻想过那个背影是何等的苍凉。中国人永远都是那句老话:百善孝为先。爱情失去了可以再去追求,钱没了可以再赚,唯独父母永远只有一个,多一份心静与体谅,然我们重拾那份淡漠的亲情吧!

成长意味着失去,从童年到少年,我们失去纯真,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失去青春,也许人的一生就是在失去中度过的。那些童年的味道,故乡的记忆,渐渐地,没了。我们讲的坦坦淡淡,心中却终是失落。好久没有去树下乘凉了,好久没有对着一朵花喃喃自语了。前尘往事,恍如昨日。脑中突然闪过那样一个镜头:静静的夜,皎洁的月光如水空明,繁星点点,照耀着大地,蟋蟀拉起了小提琴,蛐蛐亮起了清脆的歌喉,青蛙王子和公主在荷叶上翩翩起舞。这便是我们童年的一个场景吧!

刘亮程在静谧的夜晚,守着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开始回忆那些永恒的美丽,对一朵花微笑,给大树一个大大的拥抱,黄沙梁,他的故乡,承载他一切忧愁与快乐的故土啊,他将一切的爱给了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这座亲切而又真实的山村。

我们觉得自己清高,万物之中,唯我于是开始践踏那些渺小的食物,我们瞧不起小花小草,我们残忍地拔起大树的根,我们是冷血的人,感受不到它们的痛,他们的眼泪只能被我们无情地淹没在土壤之中。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我们为蚂蚁跑得慢而心急,我们为狗临死前那绝望而又无助的眼神而流泪,我们为有一头忠心耿耿的牛而欣喜,我们为,其实我们是有情的,只是有时候,有些东西风化了我们的过往。

风很奇妙,无聊的时候飘走了我们的过去,快乐的时候又把记忆带回来还给我们,风的一生,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生。那些我们瞧不起的花草树木,却在不经意之间雕刻了我们永生的记忆,我们嫌弃它们,他们却在沉默中看透了我们的一生,万物比人想象的要奇妙的多了。

世间万物本就生生相惜啊!

让我们放下这可为琐事而忧郁的心,去回想那些生命中美丽而又温馨的事吧!人生更多的是需要快乐。

《遥远的声音》读后感


《遥远的声音》读后感

文/韩素静

《遥远的声音》是日本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正彦是个乖孩子,乖到事事都听大人安排,乖到事事都要向妈妈请示。当然,正彦之所以是个乖孩子,肯定跟妈妈有关,因为凡事妈妈都早已做好了安排,正彦只是服从即可。

这不,春假第一天,当别的小朋友都在享受放假的轻松,尽情地钓鱼、打球之时,正彦已经听从妈妈安排乘车一个小时去私塾上课。按照正彦妈妈的说法是,春假的课非常重要,可不要迟到啊,一向听话的正彦连日期都没有确定就去了私塾,但私塾当天并没有课。就在正彦即将到家时,正彦想外出玩耍,但,玩什么好呢?正彦犯难了,于是便打电话询问妈妈,就在正彦打电话时,一辆车失控冲了过来,悲剧发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了。

但,悲剧并不仅止于此。两个月后的周末,正彦家的电话铃响了,电话是正彦打来的最初,大家都以为正彦妈妈悲伤过度出现了幻听,但,后来,爸爸也说是正彦打来的。奇怪的是,这电话只在周末上午打来,并且反复询问一句话,以至于正彦爸爸妈妈以为有人放录音搞恶作剧,但后来,周末上午的电话越来越频繁,几乎每隔十几分钟就来一遍。

正彦的离开已使家人悲伤不已,现在的电话更让这个家笼罩在了恐怖和懊悔之中,因为他们听到的是正彦说的去玩好呢,对于这句话,爸爸妈妈不太懂,是啊,这句话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在倾诉着正彦怎样未了的心愿?

一切都是谜,再到后来,当正彦又打来电话时,作为同龄人的我拿起了电话,我听懂了正彦说的话,正彦正在用微弱的声音问:我怎么去玩好呢?听正彦这样问,我明白了,一边抽噎一边回答:去找伙伴找到伙伴,去玩足球,去玩骑马大战,不管玩什么都行。从此,电话铃再也没有响过

原来,车祸发生前,正彦在电话里只给妈妈提出了问题,还没有听到妈妈的答复,所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正彦就一直有疑问:该怎么去玩呢?

这,当属于正彦离去的悲剧之后的又一场悲剧吧?一个习惯于服从、习惯于听话的乖孩子,即使死后,还在等待父母的安排;一个被父母剥夺了所有参与权的孩子,即使死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尽管悲剧没有程度的区分,但后一场悲剧无疑加重了正彦离去的悲剧。

我该怎么去玩好呢?正彦的疑问,是否在质问着我们每个人?当我们只要求孩子乖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当我们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服从的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们说我们是为他好时,我们是否忘记了孩子也有参与和思考的权利?

尽管这是一篇幻想小说,尽管佐佐木赫子给小说起的题目是遥远的声音,但,仔细想想,这声音也许并不遥远,我们的身边,也许正有孩子在发出这样疑问。

放手吧,给孩子一片天空,把孩子参与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行动,因为生活终将是他们的,我们无法代替他参与生活、感知生活!


《遥远的绝响》1000字读后感


很喜欢这篇文,刚看题目便被它所吸引,遥远的绝响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绝响会是怎样的辉煌呢?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

这句话让我很好奇,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让余秋雨先生不敢动笔。看完这文感触很多。特喜欢嵇康和阮籍能够不羁于世俗礼法的框架,做着最真的自己。

阮籍是一个我很佩服的存在。 阮籍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游荡,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地向前行驶,直到路走到了尽头。真的没路了?他会哑着嗓子自问,会声声抽泣,会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然后走到另一条路的尽头,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间谁也没有听见,他只哭给自己听。他是不羁的,他也是不困于世俗的。

阮籍更让人感到怪异的,是他对于礼教的轻慢。例如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正是在这种空气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

那天他正好和别人在下围棋,死讯传来,下棋的对方要求停止,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歇手,非要决个输赢。下完棋,他在别人惊恐万状的目光中要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才放声大哭,哭的时候,口吐大量鲜血。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吃肉喝酒,然后才与母亲遗体告别,此时他早已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见了母亲遗体又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他完全不拘礼法,但他却是最真。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但他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之深,又有哪个孝子比得上呢?

而嵇康,在我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的存在。随性,是吸引我的最大因素。他的随性和洒脱,胜于七贤里的任何一个。当随性大到不羁的时候,这种无拘束的性格成了他致命的缺点。他从来不知道韬光养晦为何物。从钟会的报复和写给吕巽的绝交书这两点上看,显而易见。

说到绝交书,就不得不提《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与上文提到的性质完全不同,只要对嵇康有一点了解,就知道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对友情非常重视。即使下了绝交书,可是与山涛的感情藕断丝连,那种感情的细腻程度,都让我觉得不应该属于这样一个随性的人。

打铁,这项事业,在我认识嵇康后,就变的高贵了起来。他在思想上的归隐和淡泊,甚至高于孙登这样的人物。正好应了那句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还有就是那千古一绝的琴音。对于他死时的那首广陵散议论纷纷,写得也可能过于夸张或多是臆测。但,我却总是禁不住想象,在断头台上抱琴而坐、琴声疾驰于天地间的情景。面对死亡,脸上的镇定自若,心中那份不变的坚持,加上一曲震撼激射的绝响,该有多少人当场倾倒!

监斩的那位官员,不知道有没有一瞬间想要与罪犯共饮!?阮籍和嵇康都是不羁的,都是不为世俗所有的人,他们有才,有情,他们不假,他们最真。

遥远的岛读后感


遥远的岛读后感范文一

你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那些美好的希望,也许只是虚无缥缈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兄弟住在一个岛屿上,每天清晨他们总要遥望着远处的一个洒满金色阳光的小岛。他们在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的驱使下,想去那个他们憧憬的小岛看看。可是他们的父亲对他们管得很严,不允许他们用船。终于有一次机会,冬天到了,海面上开始结冰,兄弟两迫不及待地拿起雪橇滑到了那个小岛上。当兄弟两看到那个小岛后,顿时大失所望那只是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兄弟两回家后,晚上睡觉时都在各自的床上哭着,互相隐瞒着父母。

从对梦想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五彩缤纷的,是梦飞翔的春天。小时侯,画出的画,是天真浪漫的想象画。看的书,是纯真的童话。听的,是稚嫩美好的儿歌。小时侯,在我们的眼里,每个故事都有美满的结局,周围每个人都是总是笑盈盈的。狮子,总是像一只温顺快乐的大猫。天空,永远都是蔚蓝的晴空

时光飞逝,许多年少时的梦都成为了虚无缥缈的幻影,在渐渐远离着我们。长大了,画的,是刻板单调的图画。看的书,是人生苛刻的哲理。听的,是流行火爆的歌曲。每个故事的结局,总是那么支离破碎。眼中的人不再是微笑的,而是整天板着木木的脸。狮子,只是会吃人的肉食动物。天空,不再永远是晴朗蔚蓝的,而是阴云满布的梦想就如同满天星一般,就像一个一碰即碎的梦。

梦想与希望,有时是生命的光环,笼罩着我们,总是觉得暖洋洋的。可是当你发现,它仅仅只是个虚无缥缈的梦,梦想与希望将成为一把利剑,刺穿你的心。

《遥远的岛》读后感范文二

在《成长的岁月》的《内心的成长》这个分目录里,有篇名叫《遥远的岛》的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孩子内心成长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孩子,他们一心向往着海上的那个神秘而异彩纷呈的小岛。可是当终于有一天,他们真的踏上这个小岛之后,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荒野。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曾日夜向往的小岛。他们回家之后一直很难过,也从此不再看这个小岛了。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触很深。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侯,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画,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小时侯,在我们的眼里,周围每个人都是笑着的,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可以画成绿色,狮子,不会吃人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飞逝,我们长高了,长大了,看到的东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实我们有很多梦想,当我们真的涉足期间,却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么美好。我们总会慢慢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笑着的,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毕竟还是蓝的,狮子,还是会吃人

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选上看过的一篇作文。它讲的是作者快小学毕业了,想考上重点中学。一天晚上,作者的妈妈请了重点中学的几位老师到家里来吃饭,并给他们送礼,让他们帮帮忙,让作者顺利进入重点中学。作者当时感触很深,也很诧异,重点中学不是只有考好试才能进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不好也能进重点中学?大人却对作者说:你是小孩,你不懂。 的确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毕竟还是小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不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始终还是会懂的。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的梦,也可能像《遥远的岛》这篇文章里的那个小岛一样,只是一片荒野。当热烈的梦想遇到冰冷的现实,我们也会因此而难过,伤心。成长的感觉,外人看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自己体会,则有蛹虫化蝶的痛苦和新鸟破壳的挣扎。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事情我们不得不去认识,去面对。

我又想起了,老师曾说过,像我们这种年龄,应该暂时告别童话,多阅读些现实的文学作品。不错,童年的梦,热烈的梦想遇到冰冷的现实,可能会一个个破碎,而我们,正是踩着这些美丽的七彩梦的气泡,一天天成长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