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方案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掌握项目的主动权,为了达到相应的目标,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方案。方案不仅要反映工作的目标和步骤,而且要明确工作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以及具体措施。怎样才能将方案写得更加全面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方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方案


历史上,世界第一批大学诞生于中世纪的欧洲。之所以能产生大学,是由于知识的急剧增长,以及一批渴望知识、勇于创新的学生。但时至今日,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却成为了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10月26日,XX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数十位来自国内高校的专家就如何提高高校创新创造能力也进行了探讨。

大家都知道大学的职责无外乎分为两类:教人做人,教人做事。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表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大学都是推动当今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器,在社会创新的体系中,大学的作用是任何机构无法比拟的。大学创造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社会创造能力的强弱。

很多的时候创新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它不能“想好了再做”。对于目前在创新问题的讨论上千篇一律、“最没有创新”的现象,庞思勤表示,扩招后,中国高校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但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招聘合格人才又很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不足,工科学生尤为突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方案,用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1.启迪并激活自身的创新意识。

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试着把学习中的“记”向“问”的转化,勇于提出问题,摆脱思维定势,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2.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健康的心理,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态;良好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恰当认同与相信;灵活的思维,在追求目标过程中不受思考角度的影响;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思想系统中弥散浸润着思新求变的意向与冲动;明确的目标,对未来自我有清楚的设计与追求,理想目标要清晰、可行、有价值;恒久的耐心,在追求目标创新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目标实现的高度期待;坚强的意识,为达到目标而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状态;坦诚的合作意识;现身精神,对新事物中蕴含真理的无私热爱与忘我追求。

3.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多看看意义深刻的电影、电视节目,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没事就出去走走,看看学校外面的生活,使自己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记录下来,相信生活不会亏待一个热爱它的人。另外,我身体不好需要多锻炼身体,毕竟没有一个健康的体质一切等于零。相信这样一定能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已经生活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的创新思维立足于更高的平台,倘若受知识的局限我们做了前人早已经实现过了并成了历史的创新,那就没有意义,虽然精神可嘉。所以,让我们学会创新,努力走向世界的最前端。

F132.com延伸阅读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案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案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案,请大家参阅!

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践行“两学一做”,认真履职尽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建设创新型政府。把上级政策吃透、矛盾问题搞清、各项工作举措做实,更好地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始终以战略思维审视形势、洞察全局,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创新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坚持把法治的理念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健全完善政府系统学法用法制度,提高各级干部法治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政务公开,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是坚持求真务实,建设责任型政府。大力弘扬以上率下、躬身实干的施政新风,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好,一项一项破难题,一件一件办实事,以目标倒逼责任,以责任倒逼办法,真正把心思用在促进发展、为民做事上。坚决治庸、治懒、治散,下实手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切实增强政府的执行力。

四是坚持勤政廉政,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市、县各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切实改进作风。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体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五是坚持履职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始终把人民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向民生倾斜,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认真解决群众关切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各位代表,春潮汹涌,自当乘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勇担重任、埋头苦干,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活动主题:防暴御侮,提高女生自身防护能


一、活动策划组织者:山西电力学院武术协会

三、时 间:xx年3月8日下午

四、地 点:田径场

五、参加人员:全院同学

六、活动目的:在三月八日妇女节来临之际,武术协会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全院女生开展女子防身术教学,以提高女生的自身防护能力。

七、前期准备:1、活动策划与申请

2、训练武协女生骨干

3、对全院女生宣传活动内容

八、项目组

1、总 策 划 :刘吉磊

2、项目负责人:周林春

3、宣传负责人:郝 帅

4、秩序负责人:梁志恒

九、流程

(1)项目负责人介绍活动内容

(2)武协女生骨干现场展开教学

(3)全体教练员、学员展开交流

(4)负责人致结束语

十、活动后期工作

(1)会场清扫,整理

(2)递交团委,社联活动简讯

xx年3月7日

创新设计方案


创新设计方案(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电阻的初步知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重点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是:确认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

课型设计:

小组合作、综合探索式新授课

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经历形成电阻概念、探究电阻影响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想象、猜测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设计、统筹实验步骤,自行概括实验结论的学科研究素养。

3、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电阻概念建立的意义,感悟自然界“整体”与“部分”的和谐,尝试“先分析,后综合”的研究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教学器具设计:

演示教具:教材图7-1演示器材一套(增加小灯泡)。教材图7-5演示器材一套(换用投影电表)。

学生分组实验器具:1.5V电池(1节);电流表(1只);导线若干;待研究导体4根,规格如下:

教学程序设计:

一、演示实验 引入新课

演示图7-1实验,当用镍铬合金线替换电路中的铜导线后,灯泡亮度明显变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概括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大小还与导体自身有关。

二、综合探究 进行新课

(一)深入分析 提出课题:

导体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如:质量、长度、密度、横截面积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导体是一个由各种性质组合成的整体,它的属性则是这个整体的部分。导体的全部属性都会影响电流吗?还是只有一部分会影响电流?若是后者,又是哪些因素会影响电流呢?现在同学们还不清楚,因此我们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经过上述分析后,教师提出“电压一定时,导体的哪些因素会影响电流大小”这一课题,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探究情境。

(二)启动思维 引发猜测:

研究伊始,教师就应指出,导体的属性很多,要是一一加以研究的话,工作量会很大。这时应学会定出几个“重点怀疑对象”,将搜索范围缩小些。接着鼓励学生试着放开眼界,开动脑筋,寻找种种蛛丝马迹,去猜测、设想导体中的哪些性质影响电流的可能性大一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组的假设。教师也有意选择几组,加入讨论。

教师主持,学生交流设想。

有的学生提出,从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可看出电流的大小可能和导线的材料有关;有的学生则在与水流的对比中推断出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有关;也有学生联想到长跑时比短跑时的速度慢,认为可能与电流所流过的路径长短有关。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则应注意让学生说出得到假设的线索,启发、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所采用的生成假设的方法(如联想、类比、观察等)。此外,不论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教师在此都应予以表扬。

(三)自主探究 搜集证据

(机动)若有学生提出质量、密度是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质量、密度因素进行实验验证。当学生发现无法找到长、粗、材料相同而质量(或密度)不同的导线时,教师再予以指导,启发学生明了,(在一定温度下)长、粗、材料一定,电线就唯一确定了,其对电流的影响也就固定了,因此不可能再和其它的因素有关。进而排除质量和密度这两个因素。

学生按照自己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组间协同 交流合作

学生上讲台,将实验报告投影出来,并重点就结论,电路图,实验步骤,实验设计思想进行交流,生生、师生互问、互辩。

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1)通过突出导线的选择原则,渗透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2)注意收集得出同一实验结论的不同实验途径,如探索长度因素时,既可用导线①②比较,也可用导线③④,还可将同一导线的不同长度接入电路。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实验,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发散能力。(3)对实验方法独特的学生予以大力赞扬,以养成学生尽力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4)由于实验器材中四根导体的横截面积相同,因此在交流粗细因素时,特别注意让学生说出如何得到长度、材料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导体的,如将②、④导线对折后分别与导线①、③相比;或向别组借一导线和自己组中相同的一根并联后测出电流,与原导线相比等。

在学生探索出:电压一定时,导体的长度、粗细和材料会影响导体中的电流后,教师接着演示图7-5的实验,揭示电阻与导体温度的关系;或由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上台演示。

(五)合四为一 建立概念

教师总结实验成果,分析后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找到了会影响电流大小的四个因素。对一段导体而言,它的材料、长度、粗细都是确定的,它们各自对电流施加的那部分影响也是确定的。因而整个导体对电流施加的总体影响也就确定了,这一总体影响就是各个部分因素影响的总和。既然导体都有一个确定的对电流的总体影响,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物理概念来表示这一总体影响。这就好比用总分来描述某同学总体的考试情况的好坏一样。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我们该怎样来定义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和导体的四个具体因素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围绕如何定义概念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总体影响进行讨论。

教师视情况,给予提示、启发。电流是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对流动的影响,可从两个角度来描述,一是从“促进”的角度,即导体使电流更顺畅地流动;二是从“阻碍”的角度来描述,即使流动受阻。

学生交流、评价概念的定义。归纳出:

(1)可定义成导体的导电性,导线的导电性能与长度、粗细、材料和温度有关;导线越长、越细,导电性能越差。

(2)也可定为导体的阻电性,既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导体的长、粗、材料和温度有关,导线越长、越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只要学生能表达出大概的意思,教师就予以有力的赞扬。接着教师再介绍“电导”、“电阻”的概念,进一步肯定学生探索的成功,引导学生体验喜悦情绪。

(六)自学阅读 交流笔记

学生自读教材,摘录读书笔记。

交流、互评笔记。主要评价:重点内容是否齐全,组织是否清晰。

(七)自由提问 解疑答难

教师回答学生的提问。也可由教师向学生提问。

问:本来我们已经详细地知道了影响电流四个具体因素,为何还要将四个因素的影响总括起来,用电阻来表示呢?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引导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若没有电阻这个概念,我们在研究电流大小时,必须考虑5个因素,而有了电阻这一概念,就概括了导体四个方面的影响,这样我们只须考虑两个因素,即电压和电阻,从考虑五个因素到只要考虑两个因素,我们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了——贡献!

三、总结新课

(一)以诗为介 总括知识

电流不随电压定,

导体电阻是原因。

电阻大小谁做主?

长、粗、材料和温度!

(二)回顾探索过程 突出研究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电阻研究的全过程,指出:我们先是有了一个笼统的整体认识,然后通过实验,找出了导体中影响电流的四个因素,使认识进步到精确的具体认知。教师指出,这种将整体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具体研究的方法叫做分析;接着我们又把四个部分的影响总括起来,并用物理概念来描述这一总体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明确的整体——电阻,这种将部分合并成统一整体的方法叫综合。“先分析,后综合”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体会和运用。

设计要点说明:

一、该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组织,变按逻辑顺序展开教学内容为按探究顺序展开,构思较为巧妙。

教材和传统教学中,电阻内容的展开顺序一般是:先演示图7-1的实验,讲清电阻的概念,介绍完电阻的单位后,再用演示实验揭示影响导体电阻的四个因素。而本设计中,在演示图7-1的实验后,既提出“探索影响电流的具体因素”这一课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在明确影响电流的四个因素后,再从将四个因素对电流的影响综合起来,统一成整个导体对电流的总体影响,需要用一个物理概念来表示出发,引入电阻、电导的概念。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1)展示了电阻概念建立的事实基础,说明了引入电阻概念的必要。另外对电导概念作了简略的介绍,可使学生看到表示同一基本内容的两种途径,揭示了任何概念都是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为适应一定的需要而建立的,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可替代的。如此处理使电阻概念的形成过程比传统教学显得更加丰满。(2)扩大了科学探索的作用范围。一般电阻教学中,探索活动仅仅局限在寻找影响电阻的因素上;而在本课中,学生的探索不再局限在规律的探索上,同时还体现在电阻概念的建立上。这样创设的探究情境更加贴近真实的科学探究活动,“仿真度”更高。因为现实的科学探究中,概念的确立和规律的发现往往纠缠在一起,相互交织、相互制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将人类对电阻的研究历史浓缩在课堂上,重演了一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二、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提供了达成目的多种途径,扩张了学生进行操作、思维和创新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设计无论是在分组实验中,还是在概念的建立中,都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了多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有意识地供给学生过量的实验器材,为多方探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在交流时突出完成实验的多种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实验,对实验方法独特的学生予以大力赞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课堂自始止终贯穿一种多向探索、勇于创新的积极氛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最后,在本设计中,主要的学习活动皆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实施、交流、总结和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且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课堂气氛轻松,师生交流和谐,总体教学效果好。在知识总结和板书设计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创新设计方案(二)

一、设计思路

1、缘起。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可我遗憾地发现,除夕、春节是孩子们曾经的向往和企盼,而现在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却在狂热地过西方的平安夜、圣诞节。对联与书法已经渐渐地抛弃了春节,疏远了民族传统文化。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在退化。人们宁愿花几两银子去买现代科技制作的春联,也懒得亲自动手去写原汁原味的传统春联。家家户户清一色的现代科技制作的春联,很让我怀疑中国传统的对联、书法艺术不会消亡。更令我感到一阵阵后怕的是,当我们的一些国人在漠视、在淡忘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韩国人却在肆无忌惮地侵略!

2、主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寒假生活内涵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告诉学生,千万别忘了我们的老祖宗馈赠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利用放寒假的机会,要求语文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作业,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它既可以避免学生疯跑疯玩,又不会挤压学生休闲时间;既可以使学生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的寒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二、操作策略

1、对联。春节前,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巩固对联知识,品味古今名联,摘抄自己最喜欢的三对名联,并解说喜欢的理由;力争自撰一至三对春联,作为自家春联的一部分。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三对名联与解说、自撰的春联为备查作业。

2、书法。在前两年书法训练的基础上,春节前,用毛笔临摹颜真卿或者柳公权等楷体书法名家的字帖,每天不少于三张书法纸;农历廿八,自己动手为家里写春联,无论写得多么蹩脚,也要坚持下去。其中的二十张书法习作为备查内容。

对联、书法作业解说: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告诉我们,旧时儿童一进私塾就要学习对对子,并且还有对对子的入门口诀;近几年中考也不时出现对联的考题,因此,这个作业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完成,且具有现实意义。书法作业有一定的难度,前提条件是七、八年级时学生曾经有过一定强度的训练。对于这两个作业的现场落实,方法之一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于春节期间互相串门,彼此拜年,交流心得,品评各家春联、书法之长短(可以是同学家的,也可以是陌生人家的),以期共同进步。

3、轶闻。对于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演绎了许多有趣的习俗,也衍生出许多动人的传说、,如吃年糕、贴春联、放爆竹等习俗的来历。甚至各地的习俗因历史等原因又有所不同,如泉港峰尾为什么在大年初五还要重过一次春节。教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甚至向自己的父辈、祖辈打听,来了解这些轶闻,并把其中的一个最感兴趣的轶闻整理在作业本上,以备开学时“反馈与评价”之用。

解说:这个环节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特别是发生在当地的轶闻。通过这个作业,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春节文化,拓宽知识面,并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

4、写作。这是该寒假作业的结束语,也是一个总结性的作业,目的是训练学生写作,加强学生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在寒假的最后一天,以“寒假生活与春节文化”为写作范围,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总结寒假生活、寒假作业的得与失,抒写自己的心理历程和独特感受。

三、关键环节

此作业设计方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障碍:一是学生的自觉性未必令人满意,二是家长未必同意学生自己写春联。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家长,有必要在放假之前召开一次家长会,晓之以理,与家长商议一个比较妥善的操作办法,以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与帮助,共同督促学生完成寒假作业。同时,语文教师可采取“结对子”的办法,让两个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成为搭档,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四、评价策略

布置这样的寒假作业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值得语文教师多花点时间。一开学,语文教师就要上一堂反馈与评价课,使寒假作业的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课前准备:

1、通知学生把寒假作业带到班级(若有优秀春联及其书法的摄影更好),与全班同学尤其是同组同学交流;

2、要求各组组长召集本组同学品评寒假作业,推选优秀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

课堂流程:

1、全班同学品评各家春联、书法之长短(不限于同学家),指出其欣赏价值和可资借鉴之处。

2、各组展示本组春联、书法优秀作业;摘抄者解说名联的妙处和自己喜欢的理由,自撰的优秀春联由本组组长进行评价;教师要求科代表择优把书法作业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

3、各组推选一名代表讲一讲有关春节文化的趣闻。

4、全班同学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在“寒假生活与春节文化”活动中的心得与感想。

课外活动:

成立班级小小编辑部,采用同学推选出来的四项优秀作业,发挥大家信息技术特长,办一期图文并茂的班刊,与全校同学分享寒假劳动成果。

五、设计感言

整个方案的实施过程是“作业设计——作业布置——完成作业——反馈评价——编辑班刊”,历时一个多月,全程安排完整而系统,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教育和锻炼。一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充分挖掘春节文化底蕴,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寒假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二是为学生创造与家长、长辈、同学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增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三是充分体现语文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拓宽拓广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精神,提高学生各种实践活动能力,使他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享受到辛勤耕耘之后的丰收的喜悦。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 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148.6公斤,去年上到亩产207.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粮食发展趋势,到2010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2003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3.5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2000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 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 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特别是普及粮食增产技术上是很有成效的。但近年来放松了,倒退了。去年粮食总产比九十年代最高年产减少了31.33万吨,下降了28.9%。这里有面积减少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减弱了。所以,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且不能固守九十年代的模式,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在提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1、用3年时间50万种粮农民。着重普及玉米、水稻、小麦、油料、薯类5大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用5年时间实现粮油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标准,使安康的无公害化粮油产品品牌进入省内外粮油市场。 2、抓好粮食种子工程的实施。大力引进、繁育、推广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品种及高蛋白、高脂肪的粮食品种,在川道地区的富硒带建设一批富硒优质高产的示范区,使专用、优质品种覆盖80%以上的种粮户,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要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建立育种专业技术队伍,提升育种专业技术水平,恢复并增加对育种的和补贴,切实做到自育自用,保证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 3、继续推广粮食增产技术,规范推广技术标准。广泛开展万亩吨产田活动、创优质高产标兵活动,奖励在技术推广中有功人员。当前,仍要规范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标准化间套技术、精准播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议市上设立最高亩产奖、万亩吨产奖、平均亩产千斤奖,只奖县乡两级,每年奖评一次。 4、建立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农技干部队伍。重点建设好县乡两级农技站,抓好在职农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完善并落实农技干部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对农技站的投入力度,购置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要求的设备,指导每个农技站都建起科技示范园、科普图书室、农民培训基地、产品质量检测室和成果展览室,使农技站真正担负起普及粮食现代技术的重任。 5、培养扶持种粮专业科技示范点。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种植规模经营,全市重点扶持一万户种粮面积在50亩、产量在5万斤

以上的科技示范户,为粮食生产经营的科技投入提供方便条件。 三、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稳定种粮面积的关系。凡适宜种粮的基本农田,要建档立卡,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把种粮红线底数面积定在350万亩。一旦粮食播种面积低于350万亩,党委政府须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干涉。目前,要妥善解决好水田被大面积改种经济作物的问题,茶、桑、果要坚决从水田中退出(种苗圃除外),烤烟所占基本农田的面积要严加控制。 要严格的依法保护耕地,对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的案件要严肃查处。要重新审视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对乱占乱建、随意扩大占地规模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耕地特别是种粮的耕地当作落实“”的第一要务抓紧抓细,年年进行检查考评。 四、发展粮食精细加工,提高粮食转化率 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要提高土地的粮食产出率,而且要提高粮食的转化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业化水平。 1、要迅速转变粮食生产观念。粮食不仅是民食,而且是工业的重要原料。我们要由过去种粮只为裹腹变为种粮要为发展工业化,为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粮食生产,用办工业的理念来办粮食生产。农民的增收不仅要靠粮食,更要靠粮食的深加工及其粮食副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生活要多样化、保健化,人们对粮食的多样需求必然要求增加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一般发达国家人均直接消费不足200公斤,而间接消费粮食都在300公斤以上,人均没有500公斤粮食的占有量,是很难过上小康生活水平的。 2、大力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地方特色工业。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而我国仅在百分之十左右,说明食品工业在我国发展空间很大。我市粮食主产区多为高硒地质带,发展富硒粮食保健产品,是我市独有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如果我市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时候,能增加粮食总产量,每年能拿出5亿到8亿公斤的粮食进行精细加工,就可增加12亿到18亿元的工业增加值,农民从粮食产业化上能人均增收1000元,而且可以打出走俏市场的安康“富硒”品牌。 3、实施玉米发展战略,抓好玉米的深加工。我市是玉米生长的适宜区,只要综合运用增产技术,我市的玉米产量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玉米是高再生生物资源。它不仅是饲料之王、营养之王、保健之王,而且是高产之王、加工之王。在所有粮食品种中,玉米加工层次最多、产品最多,不仅可以酿酒熬糖,还可以生产高级淀粉、蛋白、玉米油、有机醇,还可以生产调味品和药品,玉米芯是生产木糖的高级原料,玉米渣和玉米杆可以生产生化饲料,玉米可以产出一百多个产品,增加值可以翻几番到十几番。多吃玉米产品,可防治心脑血管多种疾病。因此,发展玉米的生产经营,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也适应目前我市广大农民的技术基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九十年代,我市玉米种植面积平均每年200万亩左右,其中与洋芋、小麦的间套面积在100万亩。今后随着农业结构和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玉米应主要作为工业原料和饲料来生产,尽快引进并扩种高油、高蛋白、高糖品种,使高产优质玉米的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50万亩左右,其中间套100万亩。要认真开展玉米亩产千斤的丰产竞赛活动,使玉米年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这样才有可能以玉米为原料,办好年生产能力在50万吨以上的玉米加工厂和50万吨的生化饲料厂,仅此可使玉米增值15亿元以上,在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上可能位居榜首。 4、突出重点,搞好扶持。全市要以玉米加工为重点,推进粮食产业化的进程,当务之急是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并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设。要加大对玉米产业化的扶持,从籽种到加工产品的各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扶持办法,使玉米加工业成为我市覆盖农户最广、产业链条最长、经济社会效益最好,能拉动工业和畜牧业双向发展的最大工业企业。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篇一: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同意青海省西宁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函》(国科函字[20xx]8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体[20xx]155号)、《关于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专家咨询意见的函》(国科体函[20xx]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西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及建设中的海湖新区,总面积7690.4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是一个由汉、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

西宁地处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路,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代东西交往的必经之路。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平均气温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25毫米,冬暖夏凉,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夏都。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产业重镇,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铝锭、特钢、铁合金、数控机床、明胶、藏药、藏毯、特色农畜产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建材、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轻金属、硅材料和中藏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群正在崛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在全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xx年,西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8.2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8.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元。西宁市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奠定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xx年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西宁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青海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分别于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三次获得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20xx年8月,西宁市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工信部列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单位,为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行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西宁地区现有科技型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3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孵化器4个,培养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和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了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目前,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省属科研院所34家,并有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33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84万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70人,中级职称以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1925人。

2.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xx年7月,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青海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建立了包括东川工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园、南川工业园四个园区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20xx年12月,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六部委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xx年,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青海省首个被国家命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xx年1月,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东川工业园为西宁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xx年11月,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冶金、化工、新材料、医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承担着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要载体的作用。园区总占地面积达36.82平方公里,累计批准入驻企业和项目1263个。20xx年,西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7.4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6.32%。

3.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十一五以来,西宁市大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民族文化、新型工业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5项,累计投入本级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924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62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405项,争取部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13亿元。实施的项目中,工业490项,农业132项,吸引社会资金11.4亿元。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36项,产生经济效益12.2亿元,实现利税3.6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5.7亿元。西宁市登记科技成果103项,其中省级成果57项,有10个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

4.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近年来,西宁市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攻关,使优势特色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夯实了全市工业发展的基础。其中,通过对铝、铜、铅、锌等初级产品深加工技术的重点研究,解决了生产回收率低、生产工艺老化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对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等技术攻关,带动了本地光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中华被毛孢发酵菌丝繁育、沙棘5-羟色胺研究和枸杞籽油提取等项目的实施,使全市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研发出了压缩式垃圾车、沙棘系列、枸杞系列等一批特色产品,被认定为20xx年度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铅冶炼节能减排技术、锌浸出渣回收精铟技术、高含盐含氯明胶废水光合细菌处理工艺等29项关键技术的研究,降低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

5.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西宁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实施了农作物良种工程。全市五年内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小麦、杂交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优良品种180余个,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了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余项,使主要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了21.5%,油料单产增加了22.8%,蔬菜亩产达到2635公斤,效益处于全省前列。在畜牧业方面,重点进行了畜种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优质肉羊、肉牛及奶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使得全市畜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牦牛、藏羊有机产品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 、牦牛骨提取蛋白小分子肽研究、青稞燕麦方便粥系列产品开发等农业产业化专项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出了沙棘系列产品、软包装牛羊肉系列产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优品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加工增值和农牧民的增收。

6.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建设,密切中介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了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日趋完善。西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西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西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西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暂行办法》、《西宁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制定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成果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十二五期间,西宁市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及社会争取国家及省上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180万元。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东西部技术项目对接服务平台,开辟了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广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西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首批22家工业设计联盟试点单位之一。

(三)优势特色突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积淀使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多元文化汇萃,为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1.矿产资源丰富

青海省拥有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钾盐、铅锌矿、铜矿、石膏、硅石、铁矿、金矿、煤炭和制碱用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西宁市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为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钛、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产业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

2.生物资源独特

青海有着极为丰富和独具特色的高原动植物资源,药用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特别是一些特产药材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藏茵陈、锁阳、塞隆骨、红景天、秦艽等。丰富、宝贵的中藏药资源,对于西宁市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藏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光伏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青海硅矿石资源丰富,硅矿石储量在10亿吨以上。西宁市发展光伏产业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青海省还是中国电力富裕、电价最低的省份之一,充足的电力供应为西宁市发展太阳能光伏硅材料、铜箔、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预留了宽松的电力保障空间,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4.藏毯和民族饰品加工业基础雄厚

依托青海丰富的牛、羊毛绒资源,西宁市现已初步形成以藏毯生产为龙头的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起了洗绒(毛)藏毯产业链。一年一度的国际藏毯博览会正在将西宁打造为世界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和世界藏毯之都。同时,西宁还是汉、藏、回、土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宗教交汇地,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使西宁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民族饰品、宗教用品生产基地,为今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高原农业特色明显

西宁地处高原,气候冷凉,绿色无污染,既适合发展夏季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冷凉型球根类花卉等产业,也有利于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同时,得益于独特的气候环境,西宁周边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油菜、马铃薯、蚕豆、蜂蜜生产基地,为未来西宁特色农牧业的精细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主要制约因素

近几年西宁市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源头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技术缺乏,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等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价格竞争、成本竞争阶段,主要还是靠市场低水平的需求拉动,技术水平薄弱,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承担起创新主导角色,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2.创新投入不足

西宁市地方财力较弱,引导全社会创新投入的财政资金有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增加创新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

3.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由于工资待遇、研发环境、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西宁市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大型企业,目前都普遍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致使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

4.科技基础条件薄弱

受投资能力的限制,西宁目前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还比较薄弱,许多大型科研项目无法在当地进行,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5.产业基础薄弱

西宁地处西部偏远省区,远离国家主体市场,无论是纺织、机械、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是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产业、藏毯产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壮大,都缺乏广阔的市场空间,难以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难以产生必要的规模效益,科技创新缺乏载体和突破口。

二、试点目标

西宁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参考国内其他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目标是:

至2015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符合四个发展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初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青藏高原区域创新中心。使西宁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有较快的提升,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十二五时期市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每年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

(二)科技产出大幅提升

至十二五末,全市组织实施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大科技项目50项,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中心30个,与省内外30所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科技成果登记量每年增加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比十一五末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

(三)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至2015年末,西宁地区进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达到300名左右,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骨干人才达到3000名左右,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0000人左右。

(四)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至2015年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品。建成8个左右具有显著聚集效应和较强辐射能力的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3?4个以光伏太阳能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工作思路

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和国家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省会优势,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实施5568创新工程为主要任务,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集成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改善基础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掌握优势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构建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通过5~10年使西宁市成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率先试验区和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区,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生态建设、自主创新、维护稳定的服务保障和科技研发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主要任务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实施5568创新工程,即5个行动、5个平台、6个专项、8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一)推进五个行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与国家、省科技专项配套衔接,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全面提升西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1.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

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工业为基础,打造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推力,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培育4~5个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西宁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风能产业基地、锂电产业基地,实现产值280亿元。依托青海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力争十二五末,产值达到100亿元,使西宁市成为西部重要的新材料产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2.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重延伸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盐湖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支撑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年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重点企业、区域优势行业技术研究有新突破,工艺技术明显提高,资源深加工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7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实施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

运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按照优质化、园区化、设施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创建以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成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积极培育科技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生产、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和生态观光农业,走具有西宁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到2015年,良种工程实施面积达到8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畜牧良种比例达到85%以上。引进、繁育、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70项,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每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300期。

4.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加强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水源保护、小流域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能源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研究,推动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85%以上,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70%。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10项西宁地区重点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增强人口素质,积极推进远程医学会诊、卫生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卫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林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重点开展有关种苗花卉、野生动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研究项目15项,提高城乡园林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5.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

坚持把开发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增强科技人才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的智力支撑作用。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为支撑,采取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核心技术带动引进等引进方式,抓紧培养引进紧缺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拥有关键技术的项目带头人、产业化领军人物及其团队。加速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动植物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冶金化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生态建设等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全社会的整体人才保障水平。力争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万人左右,实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布局的高密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水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高对位、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高活力和专业技术人员产出的高效率,为打造一批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二)打造五个平台,为区域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

在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着力打造或搭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五个平台。推进资源共享,增强服务有效性,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1.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西宁地区担保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依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建立咨询服务系统,努力建立市级风险投融资机构,为科技创业型企业提供注入创业引导资金、科技项目贷款贴息等科技投融资服务。通过引进财务顾问、律师、审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相关服务。

2.打造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优势资源,积极引进本地急需的科技资源,使产学研资源充分对接,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链条,运用网络技术,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相关数据/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基础性、战略性的具有信息共享、技术设备共享、科技成果推介等功能的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3.打造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技术评估与咨询、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科技成果交易税费减免等业务,形成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易、产业技术转移提供服务。

4.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建设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平台,为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科技型企业创立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5.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对西宁市科技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技计划与执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和稽查系统、科研条件管理系统、基本科技建设管理系统、评估评价系统等,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实施六个专项,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以重点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目的,组织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藏毯与纺织、民生科技等六个科技专项。以科技专项实施为突破口,整合省内外科研开发力量,统筹协调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强化重点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

1.新能源科技专项

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和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筹建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设立太阳能发电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先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同时开始启动第二代薄膜电池,配套发展上游的碳化硅刃料、光伏玻璃、eva薄膜、电子气体、高精度铝合金组合件等原材料产品,延伸发展产业链下游的各种光伏系统集成产品。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主要生产风电整机,适当发展配套的零部件制造。稳步推进非粮生物燃料试点及产业化示范,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2.新材料科技专项

加快具有资源优势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引进吸收电子材料、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是以碳酸锂为基础,着重发展镍钴锰酸锂等正极材料。二是加快led材料和芯片项目建设,保障材料供给和对led照明产业发展的支撑。三是积极发展电子薄膜材料,开发生产高纯硅、电子铝箔和铜箔等薄膜材料,积极延伸产业链。四是以碳酸锶产业为基础,继续开发并形成年产6万吨锶铁氧化体生产能力。五是发展以金属铜为主的高性能电子导电材料,开发单晶铜等相关产业和项目。六是积极发展铝镁合金、铜合金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等高强、耐热、高韧性新型合金材料。七是大力发展碳酸钙晶须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八是围绕盐湖资源深加工发展阻燃剂、有机硼、无机硼等化工新材料。

3.装备制造科技专项

依托重大项目,推进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形成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设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重大医疗仪器、农牧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鼓励建立与装备制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4.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城郊型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生态的要求、园区的模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持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制种、节水灌溉、绿色肥料、生物防治、高效设施配套技术,全营养饲料、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的生产和精深加工。围绕冬虫夏草、沙棘、枸杞、菊芋、亚麻、牦牛、明胶等生物资源,加强人工抚育、原料基地建设、功能开发、活性成分提取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中藏药现代化,研发中藏药新品种、新剂型,实现从原料---药品---市场的标准化、无害化。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开发生物医药材料与特种功能产品,大力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

5.藏毯与纺织科技专项

按照建设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地毯设备和电脑横机,以现代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逐步扩大藏毯(地毯)生产规模,淘汰手摇横机,解决纺织行业自动化程度低的实际问题,推动青海藏毯和绒纺等纺织行业健康发展。鼓励支持藏毯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重点支持新型喷染和动物、植物、人工纤维合织等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快引进和推广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提高选?洗?梳?纺?染产能和工艺水平。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

6.民生科技专项

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核心,建立治理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节能技术攻关,加快技术集成,着力研究和示范推广废弃物(副产品)的减量和多级利用技术。积极推广清洁技术、节能节水技术、低碳技术,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西宁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试点企业范围,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信息支撑技术,开发信息通信服务、网络教育基础工程、数字广播影视服务系统工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等,加快 三网融合。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安、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完善西宁市公共安全技术体系,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现代技术,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和民间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进一步拓展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将西宁打造为全国重要的藏族歌舞之乡、佛教用品生产基地、民族饰品生产基地和昆仑玉营销基地。

(四)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1.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聚阳能硅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鑫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省内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2.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药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3.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康普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青海金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4.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西宁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青海华鼎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美国、韩国等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5.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南川工业园区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纱有限公司和青海雪舟三绒集团等企业,加强与大连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大连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6.构建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甘河工业园的黄河水电再生铝业公司、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青海珠峰锌业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与中南大学、贵阳铝镁设计院等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以铝、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7.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北京食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8.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东川工业园区的青海瑞合铝箔有限公司、青海金阳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凯普松电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以西宁市市长为主任,主管副市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为副主任,科技、发改、经委、农牧、林业、环保、卫生、教育、统计、工商、财政、人力资源等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西宁地区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主要领导为委员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协商省科技厅把推进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部省会商优先议题,在项目、基地、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市属各有关部门实行整体联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从经济、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西宁市如期实现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

(二)发挥政府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切实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坚持把财政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公共科技活动,以及用于支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积极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建立市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市、县(区)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保持持续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落实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办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创新项目和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三)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加快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集聚企业创新资源,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筑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制定西宁市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运用政策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促进技术研发联盟等多种组织形态和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合作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整优化科技人才政策,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培育未来人才。开展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以爱才之心,用才之智,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氛围。加强与全国人才网络的互联互通,更大范围寻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让更多的省外高级人才通过短期聘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项目承包等方式为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逐步加大政府科技奖励力度,用有竞争力的制度造就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培育一批有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五)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

成立西宁市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制定西宁市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增强企业、科研机构、市民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优惠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应用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

(六)大力培育城市创新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舆论氛围、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进一步弘扬和倡导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加大对科技创新典型事例、典型项目、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冒风险,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七)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加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建设西宁市大型仪器协作共享网络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协调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体制的创新合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增强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谋发展的内在动力。综合运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发展环境,围绕特色资源和支柱产业,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并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引导国家及地区外的创新资源参与本地区资源配置。

(八)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省市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力争将西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全省的产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争取省上尽可能地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在西宁,提升西宁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发挥西宁市在全省科技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省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九)健全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和考评体系

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西宁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各项任务的考核指标,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试点城市监测评价工作,积极做好数据积累和相关准备工作,每年向科技部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六、进度安排

根据目标要求和基本思路,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7月2011年6月)

全面推进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体系完备的西宁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研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一批自主创新研发机构,造就一批创新性强、经济效益好、产业化特色鲜明的科技企业,培育若干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关键技术自给率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制定和完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创新型城市各项试点工作落实和开展,取得初步的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统一部署,明确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依据《实施方案》建设的重点,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工作方案。

(二)提升发展阶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落实5568创新工程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提升集聚创新资源能力,建立内生驱动创新模式,弘扬创新文化,充分激发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在科学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取得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并把西宁建设成为全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青藏高原一流、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努力将西宁打造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环境和谐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根据省市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县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民乐提供强大动力。

二、重点任务及阶段成效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组织体系,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研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不断增加。

阶段成效: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到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牵头单位:县科技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统计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

2.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省、市、县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团队创新创业发展,激励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支撑,鼓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孵化工厂、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双创示范,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和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运营水平,建设培育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科技孵化中心和众智众创、金阳光友智众创、e维创客、正和创客等区域众创空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人才信息资源、技术转移、专利服务、科技金融、政策法规、供需动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扶持企业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阶段成效:2018年,培育申报省级众创空间4家,培育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争取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积极申报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家以上,创建2-3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力争创建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创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牵头单位:县科技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

3.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推进专利发明倍增计划。紧紧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的有利机遇,申请成立民乐县知识产权局,落实知识产权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全面推进示范县工作。加快专利发明倍增行动,突出专利大户培育和专利数量增长。强化专利创造、运营、保护和管理,促进专利推广使用。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落实省、市、县专利补助奖励和成果转化奖励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和城乡群众发明创造。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真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工作,着力抓好有效发明专利跟进服务。

阶段成效:2018年,培育15件以上的专利大户4-5家,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4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00件,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5件;到202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6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2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创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5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

牵头单位:县科技局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财政局、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

4.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高利用社会资源能力。培育申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组建行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

阶段成效:2018年,培育申报市级以上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培育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0.7%;到2020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超过13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到75%,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重点实验室)达到2家。

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科技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统计局、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

5.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互动,促成科技型企业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甘农大、兰交大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和科研攻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使科技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县落地转化。积极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主导并吸引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参与,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合作创新与协同创新。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培养造就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鼓励有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到我县创业发展。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落实成果转化措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阶段成效:2018年,融合建立1-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2-5个技术转移示范产业,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3亿元,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达10项以上;到2020年,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6亿元,应用科技成果20项以上。

牵头单位:县科技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人才办

6.争引科技项目和投资基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投资导向,鼓励和引导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创新专项项目,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谋划推荐科技项目,支持和鼓励具有学科和人才优势的企业申报环保项目,推广运用污染防治先进适宜技术。积极拓展科技投资服务,与省科技发展投资公司合作,在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争取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劵,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阶段成效:2018年,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项以上,争取项目4个以上,以项目推动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链。

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科技局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

7.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示范园区重点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着力打造以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为主的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创业创新孵化中心,进一步提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争取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运用“科研+基地+农户”、“科研+企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科技服务模式,支持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阶段成效:2018年,推选科技特派员100名以上,建成有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点3个以上,推广新品种100个以上、新技术20项以上,申请设立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2个以上;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以上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6个以上。

牵头单位:县科技局、县农委

配合单位:县人社局、县人才办、各乡镇

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


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


戒毒所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强制戒毒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上看,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危害各国人民健康,滋生犯罪和腐败,威胁人类的未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祸害和人类公敌。全球的毒品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的毒品祸害继续蔓延,毒品种类趋向多元化。鸦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传统毒品继续对各国构成严重威胁,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非法生产、消费和贩运正向网络化发展。从国内看,吸食毒品是毒品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又是诱发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要消极因素,吸毒人员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畸形变化,对毒品的依赖不断增强,是犯罪的高危人群,是危害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青少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吸毒问题突出:截止到20xx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16万人,实际吸毒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减少毒品需求和毒品供应并重是遏制毒品危害的两把尖刀。强制戒毒工作是减少毒品需求的重要环节,强制戒毒工作的任务将十分艰巨、繁重。
一、当前强制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尽管强制戒毒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仍面临很多矛盾:吸毒人员的激增与戒毒资源不足的矛盾;戒毒经费低水平增长甚至零增长与政府和人民期望戒毒效率高增长的矛盾;建设高素质戒毒民警队伍的时代需求与目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人才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制约强制戒毒工作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前不能较好地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的根源所在。反映到具体工作中,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强制戒毒所经费短缺,大部分县市强制戒毒所基础设施较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绝大部分强制戒毒所的经费主要依靠收取戒毒人员的治疗费和生活费。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戒毒人员长期吸毒或戒毒后复吸,家庭或本人已无力负担戒毒费用,以及戒毒人员因转劳教或刑拘,拒绝交纳戒毒费用等原因,使各地强制戒毒所戒毒费用的收取率仅为20-30%左右。由于经费没有保障,有些强制戒毒所连维持戒毒人员的伙食开支都很困难,根本无力再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和戒毒药品。由于一些县市不具备建所条件,仓促上马,致使强制戒毒所病室拥挤,设施简陋,无法适应繁重的戒毒任务需要。有的戒毒所是用废弃的旧厂房和收审所改造而成,戒毒室通风、采光条件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除少数强制戒毒所医疗设备比较齐全外,大部分所的医疗设备均达不到等级评定办法规定的要求,有的所只有简单的血压计、氧气筒等,有的强制戒毒所连尿检设备都没有,严重影响了强制戒毒工作的发展。二是警力不足,缺乏医护人员。强制戒毒所的警力编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纳入整个人民警察的警力编制之中。各级政府按照现行的《强制戒毒办法》批准组建强制戒毒所时,或批给少量的地方事业编制,或由公安机关在现有警力中“自行调剂解决”。至于强制戒毒所中的医护人员,就更没有正常编制解决了。这样,造成了强制戒毒所警力严重不足,不得不聘用大量的协勤人员、医护人员来协助管理、治疗。用大量的协勤人员充实管理、教育、治疗等本应由民警担负的岗位,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极为不利。同时,协勤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并缺乏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强制戒毒工作的难度。许多强制戒毒所除维持正常的监管秩序外,无力开展深入的教育、矫治工作,更谈不上人性化管理、多样化康复手段、出所跟踪帮教工作,使强制戒毒所忽略了自己独特的兼具管理、治疗、教育、服务等功能的行政监所性质,而单纯处于死看死守的工作状态。还有一些强制戒毒所除干戒外,无法开展正常的戒毒治疗,更谈不上开展心理治疗、戒毒科研。三是利益驱动问题仍十分突出。强制戒毒所无法足额收取戒毒人员的治疗费、生活费,而维持工作正常运转日常所需的花费非常大。许多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的治疗、管理、生活保障经费以及强制戒毒所的交通、通讯、办公费用开支都完全依靠收取戒毒费来维持。为弥补警力不足而聘用的工作人员(协勤人员、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也要由强制戒毒所自行负担。当收取戒毒费成为保障强制戒毒所工作运转的唯一经济来源时,强制戒毒所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收取戒毒费上,很难顾及教育、管理、安全等工作。当执法行为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极容易导致执法的偏向,出现收费放人、用放人来刺激交费或违法延长戒毒期限等错误做法,使强制戒毒所出现职能上的错位,失去应当发挥的社会效益。同时,由于大部分的戒毒人员的戒毒费无法收取,许多强制戒毒所只好维持一个较高的收费标准,用交费人的钱养活没交费的人。虽收取高额戒毒费用,却因经费缺乏而不给戒毒人员用药治疗。也有一些所打着劳动康复的旗号,安排戒毒人员超强度劳动,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侵犯了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有损强制戒毒所的声誉和政府的形象。四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管

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第2页

理水平不一。有的强制戒毒所基础条件差,对开展工作缺乏信心,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强制戒毒所害怕事故,死看死守,工作毫无起色;有的强制戒毒所缺乏创新、进取精神,管理教育方法单一。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联合国确定的禁毒两大战略是减少毒品的非法供应和降低对毒品的非法需求。但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把贯彻执行第一禁毒战略作为重点,投入大部分禁毒经费,但忽视降低非法需求战略的重要性。我国也很大程度上存在重打击毒品犯罪、轻戒毒康复的问题。直至当前,一些领导层对强制戒毒所地位、作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旧思维、旧框框上,没有把强制戒毒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强制戒毒所舍不得投入。致使一些强制戒毒所基础设施简陋、警力不足、经费保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有的地方把强制戒毒所当作老、弱、病、残、错以及竞争落聘民警的“下放地”,造成民警素质参差不齐,可塑性较低,影响强制戒毒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制度上存在的问题。1995年由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强制戒毒办法》,对于我国开展禁吸戒毒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际国内禁吸戒毒形势的发展变化,《强制戒毒办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适应日益显现出来,如:强制戒毒管本文 理权与审批权分离,是强制戒毒所设置不规范、整体效益不高、管理难度的原因之一;强制戒毒所机构性质和执法地位不明确,不利于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对某些特定对象在收戒时间上缺乏严格的限制性规定,使被强制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等。三是执法水平存在的问题。强制戒毒所具有管理、治疗、教育、服务等多种功能,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强制戒毒所队伍缺乏专业素质、量少质弱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远远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强制戒毒工作的需要。
二、解决的几点意见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温家宝总理连续两年视察公安强制戒毒所,对禁吸戒毒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强制戒毒工作要把握好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讨论中一一剖析原因、找准症结。能在公安机关内部解决的,要立即着手予以解决;需要党委、政府支持的,要搞好协调,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逐步加以解决。要注重解决那些既事关全局,又一直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勇于创新,转变强制戒毒工作理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司法公正、依法行政等要求,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集脱毒-康复-回归社会于一体的行政性场所而言,要在坚持过去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推进强制戒毒工作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采取适应各地实际的新举措,探索建立强制戒毒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实现以下转变:一是从传统、粗放型公安强制戒毒工作运行机制向现代的集约型运行体制转变,即实现从“看管型”到“教育型”,从“随意型”到“规范型”,从“经验型”到“依法型”的转变;二是从“等、靠、要”无所作为的观念向锐意改革、积极创新的观念转变;三是从单纯业务观念向业务工作、队伍建设两手抓的转变。在做好人民公仆的基础上当好执法者,正确把握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克服权力部门化、服务利益化、政策教条化的倾向,寻求强制戒毒工作发展的新增长点。
nbs p;(二)加强依法管理工作。针对强制戒毒所在执法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如违法收治、违规出所、戒毒药品使用和管理混乱、劳动康复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自愿戒毒管理混乱、感染艾滋病病毒吸毒人员收治混乱等突出问题,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研究协勤人员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协勤人员工作规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吸毒人数、现有戒毒所数量及布局等整体状况,以“地市建所”为指导思想,制定《强制戒毒所五年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强制戒毒所的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按照《强制戒毒所建设标准》,积极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中心所。以中央加强禁毒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戒毒康复基地建设。
(四)通过立法解决制约强制戒毒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的问题。强制戒毒所性质、法律地位、人员编制、日常经费保障、戒毒人员生活费用等问题应参照看守所的做法,在《禁毒法》中予以明确。改变强制戒毒所设置审批机制,规定新建强制戒毒所由本级公安机关提出意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级公安机关审批。规定强制戒毒所为行政单位,是公安机关的执法部门,其机构编制、经费装备与其他警种相同,明确规定警力与戒毒人员的比例,解决强制戒毒所警力严重不足、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困难等问题;
(五)全面提升强制戒毒工作水平。管理、安全、教育、医疗、康复是关键环节,贯穿于强制戒毒工作的全过程,公安强制戒毒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制约性因素也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因此应当把“管理、安全、教育、医疗、康复”作为当前公安强制戒毒工作的主题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性选择和切入点。
管理是戒毒工作的重要手段,安全是前提。强制戒毒场所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全面规范的措施,为强制戒毒工作提供一个净化的无毒环境、适宜的戒毒氛围、稳定的场所秩序、严格的矫治手段、合理的工作流程,最终达到确保安全稳定,提高戒毒效果的目的。
治疗、教育是核心。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在戒毒教育内容选择上,要重点抓好与戒毒相关的特殊教育,同时也要坚持普遍开展常规教育;在戒毒教育形式的选择上,要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治为主,以其他形式为辅,要重点推动心理康复、行为矫治方法的深入开展;在心理康复、行为矫治方法的引进上,要按照“结合实际,可行有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医疗是戒毒工作的有效手段。强制戒毒所的医疗工作主要应围绕消除吸毒者生理依赖、弱化吸毒者心瘾产生的生理基础、确保戒毒过程安全、防治疾病传染四个方面来进行,要积极开展戒毒科研,努力研究寻找经济、安全、少痛苦、不成瘾的脱毒药物和方法,严格监护,防治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急危并发疾病,积极治疗可能成为复吸原因的各种躯体症状,认真抓好传染病防治。
康复是目标。戒毒人员不仅仅依靠于治疗所采用的医疗手段,而且要通过适度的有益劳动来重塑身心健康。在劳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吸毒人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劳动是对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对个人意志的磨练,引导他们主动参加劳动,热爱劳动;要根据戒毒人员的不同状况,合理选择适宜劳动项目,并注意将劳动项目与生活技能培训结合起来;要根据吸毒人员体能恢复情况,合理安排劳动量;要在劳动康复中,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吸毒人员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康复的效果。
总之,公安强制戒毒工作要紧紧把握好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敏锐体察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强制戒毒工作新局面。

欢迎阅读范文网《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方案》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策划方案的优质专题,请访问:提高自身技能的演讲稿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